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谁拿走了超发的43万亿

2010-11-24 09:07    作者: 韩和元   

  最近颇受人们关注的是人民币超发的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前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很多学者建议大撒金钱。他们基于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就在于货币投放的不足。因此,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在迅速减息之后,为了进一步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自2008年9月起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于所谓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俗的说就是大撒金钱,因为在这些人看来钱多了无非就只有三条路:要么去消费,要么就是将钱拿去储蓄,再要么就是去创业或做其他投资。在他们看来如此就能够让萎靡的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只不过很值得国人自豪的是,中国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走在了这一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之前。随着这一政策的出现,其第一个效果亦凸现出来,即增加了社会的货币总量。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高达705倍。
  那些凭空印出的纸币对这个社会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直观的结果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而金钱的购买力下降。对此,有人在微博上写道:每个人都必须严重关注的一件事情:央行今天承认增发了43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发了2万元!巨大的通胀压力将由你我来买单,但多发的这2万元我确实没有拿到过。
  那么,这些钱被谁拿走了呢?
  对于货币的超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每个人都会为他们凭空多出的金钱而欢欣鼓舞,人们亦会疯狂的冲到街上大肆消费(这正是他们所预期和乐见的)。然而消极的一面亦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整个社会却并不因此而变得更美好:因为除了货币的增长以外,无论是生产力,还是商品产量都没有与之相应的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其唯一的效应是,钱变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了。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辛勤的劳动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货币的增加导致的是金钱的购买力下降。几十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上所采用的“直升飞机”模型就是这种理论实践的典范。
  对于货币的超发而导致通货膨胀这一后果,大家似乎都有所注意。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效应,那就是财富的重新再分配。
  货币超发这一理论的鼻祖弗里德曼建立的“直升飞机效应”在一开始就排除了财富被重新分配的可能性,从而严重干扰了对这个效应的分析。我们固然可以认为那些货币超发派学者和官员们的本性善良,但货币流通的过程,却也会将这种善良予以扭曲。在现实的世界中,凭空多出来的货币,恰恰在于他们会在社会流通过程中不断的撒野。
  当新钱流通时,并不是所有人口袋里的钱都像变魔术般一下子按同样比例增加了,而是新钱从一个人的口袋转移到下一个人的口袋里,人们并非同时得到新钱。现实情况是,第一批得到这些新钱的人,他们可以以较高的价钱购买力去使用这些钱,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第二批得到这些新钱的人则是那些卖给最早获得新钱的人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商。新钱就这样以一种差序传导模型,以贷款银行为中心,一个接一个,从一个人的口袋里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里,逐渐向外推移之至扩散到整个社会。
  正是在这种差序传导流通过程中,社会的财富被再次重新分配了。首先是那些最早获得新钱的人,其次是为他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零售商。这些人得到了这笔新钱和收入,并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抬高了整个社会相应的商品物价。虽然他们的需求扩大了,并且也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但整个社会的物价却随着钱变多而开始上升,而那些在差序传导过程中处于最外围的还没有得到这些新钱的人,却发现他们要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然而他们的收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也正是这种差序传导流通,使得那些处于差序传导过程中心而较早获得新钱的人,可以隐蔽而巧妙的从处于差序外围及那些较晚获得新钱的人身上掠夺更多的利润。
  由此可见,凭空发行货币不仅会简单的抬高物价,还会造成其他更严重的后果。它事实上以有形无形的差序传导,来重新对社会财富予以再分配,并且这种再分配是以一种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加重社会对立的形式出现的。由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货币超发的重要影响。

新加坡华文社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