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星期四

朱健: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

 

护工陈阿姨和我母亲

荡起的涟漪

《护工陈阿姨》发表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粒小石,荡起了阵阵涟漪。//链接:《护工陈阿姨》

互联网是神奇的。仅我这个小小的公众号,一周的时间,就有上百万人阅读了《护工陈阿姨》。

人们的目光关注着文章中,月收入一千元的六亿人;关注着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的打工者;关注着护工陈阿姨。

易中天老师说,你是用大白话,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护工陈阿姨。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校友,在微信群里,热议和讨论《护工陈阿姨》的现象。

四川传媒学院满延贵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不仅从传媒专业角度分析《护工陈阿姨》,而且要读懂底层民众生活的不易。

上海外国语学院一位教授说,他建议上海市政府,对像陈阿姨一样、长年在上海打工的劳动人民,以廉租房的形式,解决他们的居住难题。

有一位美籍华人,在美国也看到了这篇文章。

他让我转达陈阿姨,如果陈阿姨一家4口,将来去美国旅游,全家所有的食宿费用,由他承担。

还有一位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女士,给我发微信说,她和她的朋友在美国看到《护工陈阿姨》后,都被这个善良朴实、不向命运低头的中国农村妇女所感动。

女士提出,她想要陈阿姨的联系方式,向陈阿姨表示敬意。

茫茫浩瀚的太平洋,两岸几十亿芸芸众生。

居然,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惊人奇迹。

美国洛杉矶的女士,与陈阿姨联系上之后。惊奇地发现,陈阿姨竟然是她的表侄女。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解放前夕。表姑五岁时,随着她的父母去了台湾。

表姑长大后,在台大读的大学,在美国读的研究生。然后,又在美国工作了40年,现在75岁了。

亲情,具有上天赐予的的基因密码。这密码,外人是永远无法解读的。

在外人面前,从不向命运示弱的陈阿姨。却在电话中,对着亲人哭的是稀里哗啦的。

陈阿姨在泣泪中,不停地向表姑倾诉着心声。

她对着表姑说了一句,特别伤感、扎透心尖的心窝话:

“你们都走了,留下了我们家”。

我作为熟知,解放后每一段历史的人。

完全能读懂,陈阿姨这句浓缩了几十年历史,在苦涩中浸泡了一辈子的心窝话!

哎,那个年代对陈阿姨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个不可抗力的“时运”。

土改时,陈阿姨的爷辈,作为乡绅富家,家被抄了、地被分了、房被分了。

裹着小脚的老奶奶,腿也被打断了。

陈阿姨,由于家庭出身的“原罪”。

她从小是在社会歧视、生活贫穷的双重压力下,从缝隙中成长的。

当时,她家穷得连凳子,都是用玉米芯捆扎在一起,来替代的。

因为贫穷,她五年级就辍学了。

作为女人,她一生没有用过化妆品。甚至,出嫁时都没有用过一枚口红。

虽然,民间有一句老话,贫穷没有亲戚。

但,人格的魅力,能征服民间的世俗。

表姑与陈阿姨通话后。马上就给我发了几条微信。

感谢我写的文章,在神奇互联网的作用下,帮助她们接上了中断70年的亲缘。

表姑发的最后一段微信,让我肃然而敬。

表姑写到:

我为陈家有这样一个坚韧、不向命运低头的侄女而荣!

在美国生活优渥的表姑眼里,这个贫穷的侄女,是一个人格大写的“穷亲戚”。

她的尊严,是可敬的。

她的灵魂,是纯净的。

以陈阿姨为荣的,远不止美国的表姑。

还有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领导,和陈阿姨所在的护工管理公司。

医院的同志联系了我,并告之,组织上要给予陈阿姨表彰,邀请我参加。

我得到通知后,替陈阿姨感到高兴和自豪。

表彰,不仅是对陈阿姨,这个打工者最大的尊重,也是给底层劳动者尊严的礼遇。

随后,我向医院的同志提了一个要求:

希望组织上,不要仅仅给陈阿姨颁发一个表彰证书,最好再给她一笔奖金。

医院的同志很快回复:领导早就考虑到了!

感谢互联网,一篇《护工陈阿姨》小文。

让社会更多的人,看到了游离出农村、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

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付出,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和节俭,看到了他们为改变命运的坚韧。

一个《护工陈阿姨》,使更多的人,把手轻轻地放在了胸口上,让良心蹦出了两句大实话:

打工者,让城市更美好!

打工者,让百姓更便利!

陈阿姨获奖证书

钱,是衡量人的座标吗?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护工陈阿姨。她一生,从来没有受过组织上的表彰。

当陈阿姨知道,组织上要专门表彰她时。我可以感到,她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2021年2月5号。一早,陈阿姨就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护工服。

表彰座谈会,是在医院行政楼里开。行政楼距离住院部,步行仅需二分钟。

十点开会,陈阿姨九点,就准备去了。

我拦住了陈阿姨,说:不用那么早过去。

表彰座谈会,开得务实、真诚、自然。

医院有关部门和护工公司的领导,没有一个人念稿子。

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赞扬陈阿姨。

陈阿姨,也非常实在。

没有说,那些虚头八脑的,感谢这个领导的教育、感谢那个组织的培养等套话。

她反复讲的一句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座谈会最后,组织上给陈阿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阿姨只收下了荣誉证书。奖金的红包,她都没有打开,就坚决不要。

大家都劝她,收下奖金的红包。我更是好言相劝,恨不得代她收下奖金红包。

但她涨红着脸,硬是不要。

为劝陈阿姨收下奖金红包,所有的人都好话说尽。可她强拗着说,她一分钱也不能拿。

这可怎么办呢?

最后,还是陈阿姨提出,由组织上,将这笔奖金平分给全院每一个护工阿姨。

陈阿姨拒收奖金一事,对我触动非常大。

老实讲,这事放在我身上,我是做不到的。

我在银行、保险公司干几十年。挣工资、挣奖金,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大的原动力。

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希望奖金,发得越多越好。

反正,我这个曾经当领导的,心里就是这样期盼的。

陈阿姨,到上海来当护工,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培养子女吗?

这放着,组织上光明正大奖励的钱,却坚决不要。

我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现在却遇到了护工陈阿姨,这个不可思议的人。

陈阿姨,真的不看重钱吗?

完全不是的。

陈阿姨对每一分钱,看得都是很重的!

一位读者看了《护工陈阿姨》的文章后,给我发微信,提出疑问:

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医院,怎么可能会有,搭个破板子睡觉的?

这个疑问,问得真好。

实际情况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给陪护病人的家属和护工阿姨,都有折叠床出租,1小时一元钱。

一元钱,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们许多人眼里。这一元钱,可能已经不是钱了。

但在每月收入,不到一千元的六亿人的眼中。这一元钱,还真是珍贵的钱。

租用一个床,1小时一元钱。

在陈阿姨眼里,这一天得多花几块钱。一个月下来,得多花二、三百块钱,一年就要两千多块钱。

想一想,对一个种一年麦子,也挣不到一千块钱的家庭。

这一千块钱,分量有多重?

她能舍得睡一年觉,睡掉两千多块钱吗?她舍不得啊!

舍不得!

这是中国人节俭的美德。只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才能“开发”出这种特殊的美德!

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没有忘掉“人民”两个字。

它不强制病人家属和护工阿姨必须租床。

容忍他们,自己去“凑合”。

容忍,他人的“凑合”。

这就是给家庭困难的病人家属,和底层打工的护工阿姨们,以省钱的机会。

这网开一面。 体现了上海,这个囯际大城市,在管理中的人性化、温度和文明。

什么是文明?

不欺负弱势的老百姓;并且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能考虑到弱势的老百姓。

这,就是文明。

在陈阿姨一方面拒收奖金,但另一方面又节省床铺钱。这互相矛盾的事实面前。

钱,还是衡量人的座标吗?

此时。钱,这个衡量人的坐标,它的经度纬度,完全是失灵的!

表彰会,已经过去二十几天了。

到现在,我始终也没有想明白,陈阿姨,这个在贫困中长大、在生活中缺钱的人。

她,为什么会拒收奖金呢?

陈阿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吗? 不是!

因为,她连团员也没当过。

她是党的好干部吗? 不是!

因为,她家三辈子连“村干部”的边,也沾不上。

她,就是一个农民大妈,一个来城市伺候病人的打工者。

但是,就是这个最底层的打工者,这个护工陈阿姨。

与台上作报告、台下将手伸向不该去的地方,收受钱的“贪官”相比。

这位农民大妈,居然还保留着千年中华,君子爷们的傲骨!

她才是,堂堂正正的真君子!

钱,这个衡量人的坐标。

此时,它的经度纬度,精准的一丝不差!

陈阿姨受表彰后,与医院和护工公司的领导合影

摸着天花板下的生存

陈阿姨,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三十,是在护理病人中度过的。

今年,年三十。她也将在医院陪护我母亲。

为了方便陈阿姨家人过年团聚。我很早,就在医院旁边的酒店,给他们订了一间房。

我告诉陈阿姨后,陈阿姨是坚决不要,恳请我退掉。

那两天,为了让我退酒店。陈阿姨,只差跟我翻脸了。

最后,我只有顺从了陈阿姨。

年三十中午,陈阿姨的女儿、儿子一起来到了医院。给陈阿姨带来了一堆熟菜、熟食、点心。

能在年三十,与孩子们在上海团聚,在医院相见。

陈阿姨,开心得嘴都合不拢。

她拿起手机,大声招呼其他护工阿姨们,一起来分享美食。

那声音大的,全楼道的人都可以听到。

她大声张罗吆喝,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她与孩子们团聚的幸福时刻。

其实,人都是要面子的。

何况,陈阿姨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又都在上海工作。

那更是要,风风光光地展示一下!

这个年三十,陈阿姨,跟其他护工阿姨相比,儿女们都来了,已经很威风了。

但他们的年三十,仍然充满了漂泊在异乡,寄人篱下,打工族的特色。

让人看了,心里还是有点酸楚。

由于,医院特殊的作息时间。

陈阿姨的年三十团聚,只能在白天,没法在夜晚。

因为,是在我妈的病房。所以没有电视,也没有花哨喧闹的“春晚”。

窗外,没有一声鞭炮礼花。

年饭,所用的餐具,碗、盘子、筷子、杯子,都是一次性的。

甚至,用床头柜替代了桌子,用来摆放年夜饭。

这素朴、淡俭,到了极致。简约版的大年三十团聚。

却仍让陈阿姨,脸上挂满了笑容,浑身溢满了幸福。

她一个劲儿地说: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儿子、女儿。

这已经够好了,够好了!

幸福,对知足者是没有门槛的。

这样知足的人,知足的的母亲,到哪里去找?

有位读者,让我转达陈阿姨:

陈阿姨含辛茹苦二十年,是一个坚强的励志者。希望她不要再这么辛苦了,该去养老了。

这位读者,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好人。

可作为农村人的陈阿姨,她不是城里人,不是体制内的人。

她没有退休金。如到六十岁,每月仅有一百元的农村老人养老䃼助。

没钱,怎么养老呢?

回农村老家种地?

老家九分田地,种一年庄稼,累个半死,也挣不到一千块钱。

靠种地养老,此路根本不通!

那靠孩子养老?行不行呢?

在上海,从农村出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拮据的、挣扎的。

房子都要与他人合租,怎么可能再养老人呢?

父母不贴钱,就烧高香了。

靠孩子养老,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来自农村的陈阿姨,除了“养老”的难题,还有“大病”的难题。

农村人,生了大病。

绝大多数,也只能无奈地抬回家。在听天由命中,晒一晒人生最后的太阳。

命运,有些是深不可测的。有些则是清晰可看到尽头的。

陈阿姨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呢?

她只能与其它六亿,月收入一千元的打工者一样。

自己去当愚公,移走摆在眼前的“养老”、“大病”,这两座“大山”。

她,只有继续去做护工。

在做工中挣钱,在挣钱中老去。

直到,真正干不动了。

现在上海的护工,有近一半人,已是奶奶辈的了。

这些奶奶辈的护工,本该在农村老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

但是,为了“养老”、为了防“大病”,而进城做护工积攒钱,成了她们现实的选择。

陈阿姨,也会像其它奶奶辈的护工一样。

由护工阿姨,苦拼到护工奶奶。

为什么护工阿姨们,一直能做到护工奶奶辈呢?

对护工阿姨们来说。

她们干一天活、拿一天钱。薪酬是笔笔清、把把清。

很少出现,被恶霸欠薪。然后,流着苦难的老泪,跪讨薪酬的二茬悲惨!

护理工作,没有年轻人、专业人、城里人,来参与竞争。

甚至,年轻的失业者都不会来抢饭碗。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护理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现实生活中,护理工的真实生存环境,让人在唏嘘声中感叹!

无需讨薪,竟成了从业的亮点!

没人愿做,成为了竞争的优势!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写完新的文章,发微信“朋友圈”后。

我还要向微信里的朋友、读者,一对一地再发一遍。

虽然,极耗时间,极累。但我觉得,这是对朋友的尊重。

《护工陈阿姨》发表时,我当着陈阿姨的面,恭恭敬敬地将文章发到了她的手机上。

我对陈阿姨说,将来你家的第三代,一定是上海人。

但是,他们不会知道,奶奶是怎么来上海打工的?!

更不会知道,他们未出生时,奶奶已经给他们铺好了路、漂“白”了身份。

我说,《护工陈阿姨》这篇文章,就是记载了你,记载了一个坚韧的打工者,一个伟大无私的“垫脚石”!

说完,我就特地去了楼下。半个多小时后,我回到了病房。

我看见陈阿姨,头趴在床头柜上。

床头柜的地下,丢了一堆擦拭过眼泪的卷筒纸。

陈阿姨见到我,用手掩面,泪水顺着手指流了下来。她对我说:

朱先生,你是最同情、最理解我们这些乡下人的,你是大好人!

母亲,过两天就要出院了。

我们,将惜别陈阿姨。

惜别,总是伤感的。

尤其是,惜别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人。

在惜别的伤感中,我更牵挂着陈阿姨的未来。

母亲,肯定不是陈阿姨护理的最后一个病人。

今后,她还要护理很多、很多的病人。

今天的护工陈阿姨,就是“明天”的护工陈奶奶。

这就是陈阿姨,未来的路。

这条路,清晰地可以看到尽头。

但,这是一条带着天花板的路!

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护工陈奶奶》。

完整地记录,普通而不平凡的护工陈阿姨。

大年三十,陈阿姨与女儿、儿子在医院团聚

噢,对了。

我写这篇文章时,陈阿姨所在的管理公司又通知我。

陈阿姨,被评为总公司“2021年感动人物”。

2021年3月11日,公司将在南京召开表彰会。

我又给组织上,提了一个建议:

公司在表彰陈阿姨时,能否给陈阿姨买份养老保险呢?

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但帮陈阿姨办点实事的念想,一直萦绕在我脑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朱健zhujia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