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联原子弹成功实验的消息传出,美国政府和民众立刻陷入恐惧中,核战避难所让美国民众也着实体验了一把“深挖洞,广积粮”的艰苦生活。
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期,在世界大战压力威胁下的美国比中国先行一步,早早开展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全民运动。当时,不少美国家庭在恐惧的驱使下,出资在自家的后院兴建各种各样的“辐射避难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年那段荒诞而又疯狂的岁月。
▲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期,普通的
美国民众也着实体验了一把
“深挖洞,广积粮”的艰苦生活
▲一户美国普通人家,正在自己家的后
院里建造属于自家的“核战避难所”
时间回到1945年,广岛和长崎引爆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由此进入了原子时代。最初,只有美国人拥有毁灭性的核武器。不久后,东方阵营的苏联便紧随其后,在1949年成功引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整个美国社会顿时陷入无底的恐慌当中,媒体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一触即发,两个超级大国的原子弹将毁灭整个人类。因而,普通美国民众便开始时刻担心广岛和长崎的悲剧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1949年8月29日,苏联RDS-1核弹进行首次
试爆后产生的蘑菇云,随着苏联原子弹成功
试验的消息传出,美国民众立刻陷入
恐惧之中
此时,苏联空军已经成功仿照二战时迫降苏军控制区的B-29,开发出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图-4战略轰炸机,具备对美国本土实施单程自杀式核攻击的能力。由此,美国政府开始认真反省美国国内的民防政策。他们发现,现存的地下掩体的确是可以抵御广岛和长崎级别的爆炸,如果核弹的当量上升一千倍,它们将无法为民众提供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民众、让普通市民在自家后院修建地下室,作为核战爆发后的地下掩体。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便提出倡议——美国民众在自家的后院修建地下室,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全面核战争。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他的
倡议下,美国民众开始在自家后院修
建核避难所
美国政府随即推出了相应的免税政策,开始动员民众主动修建地下室,充当核战避难所。同时,美国民防部门开始向民众派发各种工程手册,加以指导。一时间,美国家庭兴起了“在后院挖坑建避难所”的风潮,几乎每家每户在周六日时都会动员起来,在后院大兴土木。可以想象的是,并非所有美国人都是动手能力很强的DIY狂热分子,很多商业建筑公司由此看中了这个商机,纷纷向美国民众推销各种各样的核战避难所。
▲展现1950年代美国民众在自家后院挖掘地
下室的画作,出于对核战争的恐惧,当时不
少的美国家庭都会在周六日开展在自家后院
挖掘地下室的工作
▲建筑商的宣传手册,印制这些手册的目
的,是为了向人们推广自己公司生产的避难
所,以及与避难所相关的产品
▲另外一家名叫阿特拉斯避难所的公司所发
行的宣传手册,宣称他们生产的产品获得过
美国国防部的认证!
这些避难所的外观、内置设备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让美国民众在地下室生活两个星期时间。这个要求源自大多数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生存手册,官员们经过统计和估算,认为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战争便能告一段落,在地下避难的民众就可以成功获救。因此,美国民众在修建地下室时,不仅仅只是挖个坑而已,他们还在地下室中修建了卫生间、饮用水和食品储藏室。而为了及时获知地面上的情况,指导手册中还建议民众在地下室中配备小型无线电,以便及时收听最新的广播。
▲一个标准的1950年代美国平民核避难所,
可以看见里面存放了大量的水和食品
▲在避难所内的美国民众正在分发干净的饮
用水,注意水桶标识有“紧急饮用水”的字样
▲紧急无线电以及人体辐射量测定设备的广
告,即使在核战阴影笼罩的年代,商家也会
抓住任何商机
在地下避难所的规划中,通风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首先,一家老小需要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中,势必需要在地面上安置通风口和排风口,倚靠气泵引入新鲜空气。但是核弹爆炸后,空气中会充满放射性的尘埃。如果使用普通的气泵进行抽气,很有可能会扬起这些尘埃,并且吸入到核避难所中,危害到在里面避难的民众。因而,地下避难所中一般使用活塞气泵或者卡尼空气泵进行循环通风。这两种设备可以让空气从通风管中自然流入和排出,避免扬起放射性烟尘。不过,缺点在于需要人力摇动,才能提供通风的动力。对于在地下掩体中百无聊赖的民众来说,这也许还能算是一种锻炼和打发时间的额外功能。
▲一个手摇/电力驱动通风泵的广告,使
用这种通风泵可以避免扬起含有致
命辐射的灰尘
▲卡尼空气泵,这种简易空气泵通过人
手扇动,搅动地下室内的空气进行
换气工作
▲活塞式空气泵,作用原理
与卡尼空气泵相似
不过,到了1961年,肯尼迪上台执政后,新的红头文件发下来了,上一届政府“在自家建造避难所”的倡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尼迪认为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应该出资修建大规模的专业核避难所。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也承认,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混凝土掩体。
于是,新一届政府退而求其次,开始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的底层或者中间楼层,规模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发生核爆后,民众可以进入到这些避难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标准,在避难所内部存放有大量的补给品,足以让避难的民众至少坚持两个星期。
不过,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开始时,这种避难所才建成了5个,如果苏联政府不顾后果展开核大战,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均无法得到有效的庇护!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了1965年,美国境内已经修建了1000多个类似的大型避难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艾森豪威尔卸任,肯尼迪执掌美国政府
后,立刻改变了当初建议民众在自家修建核
避难所的政策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州办公大楼防辐射化
计划,可以看到大楼的地下室以及中层和高
层区域都变成了防辐射区域
▲公共避难所中都存放了大量的补给品,
这里的展示的是足够50人使用
2周的补给品
▲当时的《时代生活》杂志还对新
的“公众辐射防护所”进行了宣传
尽管肯尼迪做出了这样的倡议,但是有不少民众还是信不过政府,更热衷于在自家的后院修建避难所。与之相对应,商业公司推出的形形色色的避难所依然大卖特卖。到了古巴导弹危机,那些在后院建设的核避难所首次投入使用。当时,有不少美国民众都相信美苏之间的核大战将不可避免,纷纷躲入了自家修建的核避难所中,以便应对接下来的核大战。
▲躲入自家避难所中的美国民众,在古巴导
弹危机中,不少的美国民众都相信核战争已
经不可避免,于是开始躲入自家的核避难所
中进行生活
▲电影《超时空宠爱》讲述的故事,正源于
古巴导弹危机中,人们进入地下避难所生活
的日子,影片中主角的父亲因为一场空难,
而误以为核战争爆发,于是带领家人进入核
避难所中生活30年之久
不过,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落幕,令所有人为之恐惧的核大战并没有发生,而美国民众也开始逐渐适应核平衡时代的生活。随着时间迈入1970年代、全面核战争的机会越来越小,大多数美国民众家中的核避难所逐渐转变为用于储存物品的地下室。同时,那些政府出资兴建的公用避难所,也开始转变为办公区域或地下停车场,原本储存的大批食品则陆续转移、用以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过,这些避难所民用化之后,人防工程的功能依然保留。
▲在一处公共辐射避难所中储存的应急食品
和应急饮用水,在核战阴云散去后,这些物
品被运往美国国外,用于人道主义救援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政府建造的公共避难
所都被人记起,图中展示的是最近一户美国
人家在家中后院发现的一处隐蔽的公共避难
所,这处被人们遗忘了50多年的避难所的大
门已经锈迹斑斑
▲在公共避难所中找到的食品和饮用水,饮
用水的水桶上依然印有美国民防的标志
随着民众热情的衰减,建筑公司所收到的避难所订单也逐渐减少。到了1993年,苏联解体两年之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放弃了对这些建筑公司的强制监管措施,因为此时市面上还在为民众修建核避难所的公司已经屈指可数了。
不过,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钱多烧包的富豪会一掷千金、为自己修建一个地下避难所,以防御所谓的“僵尸病毒”、“机器人叛变”、“恐怖分子引爆核弹”乃至“陨石撞地球”等荒诞幻想。然而,对于大多数美国民众来说,五六十年代“深挖洞,广积粮”的日子,已经沦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渗透到各种电影、游戏作品之中。
▲今日,美国依然有富豪在自家的地下修建
避难所,但是他们害怕的不再是往日的核大
战,而是今日的“僵尸末日”
▲五六十年代,美国民众“深挖洞,广积
粮”的日子,最终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
资,并且出现在各种电影,
以及电子游戏当中
本文源于:点兵堂
今年军武菌访问俄罗斯期间,曾参观了苏联时期修建的莫斯科“42号地堡”,隐秘的入口,庞大的空间,带着冷战气息的设备,让人恍恍有时光穿越之感——那些并不显眼的按钮,曾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这座现在已经成为旅游点的地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项目——可以模拟操作“核按钮”,体会一下操纵世界命运的感觉。在一番手忙脚乱之后,眼看着屏幕上射向四方的导弹轨迹,明知是假却也仍然会让人心有余悸,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确实不止一次地无限靠近过这个临界点。
对于当年手握核武的各大国来讲,虽然打击对手的能力各不相同,但在挨炸这件事上却是“众生平等”,因为当时谁也没有拦截的能力,要想捱过对方的攻击,除了躲以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于是“深挖洞”就成了各大国的普遍做法。各位小伙伴对上面这张照片还有印象吗?这位导游背后的地图上就标注出了世界上其它几个国家的“核地堡”,其中在中国东南方向就有一个,这是哪里呢?
在距武汉市仅80公里的湖北省咸宁市澄水洞村境内,有一个“澄水洞旅游区”,听名字很普通,但景区前树立的指示牌却显示出这里非同寻常,因为这里隐藏着冷战时期的中国“核地堡”——“131”工程。
▲这座地下“核堡”的入口隐藏于一座
小院之中,并不起眼,从空中也难以
发现,这正是绝密工程的要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珍宝岛冲突以后,中苏矛盾激化,随时可能发生战争。鉴于当时苏联强大的核打击能力,为防备苏联可能对北京发动的“斩首”袭击,中国决定在远离中苏边境的华中腹地修建一座能够防御核武器的地下设施作为中央军委的战时指挥部,一旦战争发生,中央主要领导人就将疏散到此继续行使职能。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永胜据此签署命令,将这个绝密工程的地点选在他的故乡——湖北咸宁,因为命令签署于1969年1月31日,所以代号为“131”。
▲“131”工程的地面建筑——特一
号别墅,能从室内直通地道
“131”工程的主体建筑由地面56亩的四合院和地下全长456米的坑道设施组成,分甲、乙、丙三个区域。地下部分有上中下三层,非常坚固,能防轰炸、水淹等常规攻击,也能防核化生武器,设有中央领导和军委要员的卧室、作战室、警卫室,物资储备可供200多人生活一年。这项工程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建设,1971年因林彪叛逃而停建,原设计中的飞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附属工程未能完工,实际耗资约1亿3千万元。
地下工程出入口共有8个,其中经常用到的有两个,一个与“1栋”别墅(特一号)连在一起,另一个则参观者出入的主洞口。主洞口坐东朝西,高约6米,宽约5米,洞口装有两扇重数吨、厚度为50多厘米的大门,通道可以通行汽车,但宽度不足以调头,所以在距主洞口50米左右的地面上设置了一个直径约有6米的圆形铁盘,供运输车开进地道后调头所用。
▲一号首长的地下居所
▲有一号就会有二号,当时
的二号首长就是林彪
地道两旁有大小100多套房间,沿地道前进,又会遇到两扇重达数吨、厚度约30厘米的大门。穿过后就能看到一个灯火通明的“地下世界”。地下指挥所以中央作战部为基地,呈“V”型摆开,全长近800米,共有住房130多套,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下工程的中层,有专为毛泽东和林彪建造的房间,作战指挥部的房间十分宽大,墙壁上用于悬挂巨幅军用地图的框座至今还在。
▲主通道上的厚重铁门
尽管工程没有全部完工,地下部分还是可以投入使用的,但实际上这里并未被启用过,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来过这里,只有工程的“总监”黄永胜来视察过,所以“131”工程也就一直作为“预备中央指挥所”而存在着。相比于当时各大国的“核地堡”,“131”工程在功能上偏重于“藏”,也没有“核按钮”和那些眩目的电子设备,总体上显得比较简陋,不过以当时的国力,能把这样一个“核地堡”建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爆发核大战的危险已经近乎于零,这座“核地堡”也就失去了价值,而且年代渐久,离北京也太远,即使真要使用也非常不便,再加上国家战略方向转移的大背景,在1981年,湖北省委做出决定,将原本属于国防机密的“131”工程移交给湖北咸宁市,更名为“咸宁地区澄水洞宾馆”,让这座曾经的军事设施参与经济建设。神秘的“131”工程非常具有吸引力,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优雅的环境,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为核战争而准备的地下工事,现在已成为咸宁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和疗养胜地——历史就是这样完成了神奇的转变。
在中苏对峙的几十年里,除了专供国家领导人使用的“核地堡”之外,一直笼罩在核大战阴云之下中国还建设了不少用于抵御核打击和空袭的人防设施(人防就是“人民防空”),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哈尔滨“7381”工程。
哈尔滨是离中苏边境较近的省会城市,一旦中苏开战,不免会成为苏联的打击目标。为了防备苏联的攻击,在1973年,哈尔滨市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市,连通山区,具备“五能”(能防、能打、能机动、能生活、能生产)的大型机动干道工程,这一动议于1973年8月1日被黑龙江省委批准,故得名“7381”工程。
▲地下通道不仅可以通车,甚至还得
有交警来指挥,可见其容积之大
“7381”工程的总投资为5308万元,有68个单位参加施工,平均每天参加施工的人数达1.5万人,总投工量720多万个工日。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工程设计了主干道、支干线、地铁车站、汽车引道和专项工程共5个组成部分,采取圆拱曲墙加仰拱的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经过6年的建设,建成了深21米、高6米、宽7.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干道工程,全长9.5公里。
▲工程巨大的空间能容纳下充足的部队用于城市防守
“7381”工程于1979年完工,这项工程可以在遭遇核打击和常规空袭时为普通平民提供隐蔽场所和地下交通,还能在苏军入侵时发挥出积极防御的作用。据1978年的统计,当时哈尔滨组织有基干民兵73万,编成291个团,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55个爆破班,再算上正规部队,以“7381”工程为依托和机动手段,一旦苏联发动常规方式的入侵,哈尔滨就将变成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如果真是如此,这势必是一场玉石俱焚的血战,所幸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
后来世界局势和中苏关系都趋于缓和,但这座耗费了哈尔滨人大量心血的人防工程并没有完全报废,而是继续发挥了和平建设的功能。这项工程的出入口和部分干道有的被用作停车场,有的成为仓库,有的则成为商业和服务业的一部分。曾经的高质量人防工事,只用来做这些的确让人感觉有点明珠暗投,不过其中的一段还是真正派上了用场——哈尔滨地铁一期工程就使用了“7381”中5.4公里的隧道,改造利用了既有4座车站作为设备用房,因为当初的工程按地铁标准建设,现在看来当年的决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只是有多少人在乘坐哈尔滨地铁经过某些路段时,能想到列车呼啸其中的隧道,当初是为了抵抗那朵恐怖蘑菇而建的呢?
类似的人防工事在首都北京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和莫斯科的那座“斯大林地堡”一样,北京也有一座“大隐隐于市”的“北京地下城”。
▲根据故宫、前门的位置来看,“地下城”
入口基本上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
“北京地下城”现在的入口位于崇文区前门西打磨厂胡同,对比莫斯科的“核地堡”大门,这里更像是一家小旅店的门脸,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却也是一处“冷战遗迹”。
1969年8月,苏联领导人声称要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袭击,打击中国各大中城市。面临战争威胁,中央决定各省市都要成立人防领导机构,大力建设人防设施,北京也成立了首都人防领导小组(直到现在全国各地仍有“人民防空委员会”的机构,还有对应的“人民防空法”),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和“房子地下挖洞”的最高指示下,开始了大挖防空洞的运动。
与莫斯科那座专供大人物栖身的“核地堡”不同,“北京地下城”主要供平民使用,建设的主力也是老百姓,而不是工程部队。最初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蓝图,是一边挖,一边进行设计规划,最后“自然形成”了一个地道网络。
1969年,前门地区首先开始建设防空洞,由30万当地居民和各单位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参与修建,当年几乎每个家庭都参与其中,在不借助机械的情况下,持续建设了十年,完成了这个巨大的防空洞。地下城距地面浅处有4米,最深18米,一般宽2米,最窄处可容3人并排,最宽的地方能并行5人,甚至可以通过一辆轿车。
整个防空洞全长30余公里,覆盖了85平方公里的面积,可容纳30余万人,最多时有90多个入口,全部隐藏在前门大街两侧的建筑中。目前这些入口多数已因建筑物阻挡而被封闭,现存的入口有西打磨厂胡同62号、幸福大街44号、大栅栏街18号等处。
“北京地下城”中设施齐备,食堂、医院、学校、剧院、工厂、粮仓、油库等均有设计,甚至有一个能容纳300人的电影院,还有近七十多处预备水井,必要时只需向下挖数米即可取得地下水。地下城可防御常规武器和核生化武器的攻击,设计有2300个可在必要时关闭的通风孔,能防止毒剂或核武器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厚实的混凝土门也能抵御常规爆破和洪水浸入。
“北京地下城”四通八达,据说还连接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八大处附近的地下通道,如果遭到空袭,不仅居民可躲藏于地下城中,国家领导人也可以选择由此安全转移。
如果今天入内参观,会发现地下城中的地面和墙壁都很粗糙,许多地方还有没完工的痕迹,实际上这个工程的确没有完工——1979年,因为国际局势的缓和,“北京地下城”停建,如果继续开挖十年,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地道能延伸到什么程度。
战争威胁消失后,这条耗费了巨大人力的地道开始被移作民用,它的第一个用途和“131”工程一样,被用于旅游——1980年,地下城被定为涉外旅游景点,开始非正式的接待国际旅行团参观,而“北京地下城”这一名称要等到1985年才开始被正式使用,目前可参观区域约有一千米,东西分别延伸至崇文门和前门,南至天坛附近。
除此之外,部分地道曾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被用作旅馆、地下商场和酒吧等,还曾经开设过丝绸厂,而没有开放的部分仍然会有维护工作,如雨季检查进水,喷洒消毒药物,电路检修等,说明这座“地下城”的大部分仍然处于“备用”的状态,这一点与“131”和“7381”工程的现状有所不同。
▲成都市的多处人防工事被
改造供市民夏季纳凉的场所
从六十到八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设过数量不等的人防工程,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工程陆续被开发利用,成为地下商场、停车场、旅店、仓库等,这也是人防工程和平利用的主要方式。现在人防工程的建设其实也并未停止,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平战结合的形式出现了,比如地铁、商厦的地下停车场等民用设施,就同时具备了“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经验——二战时期,伦敦、莫斯科的地铁就是市民躲避空袭的地点之一,这比开挖单纯的防空洞要更加经济合理。
从1970年到1978年,先后有136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名外宾参观过“北京地下城”,经常获得种种称赞:“从没见过这样的浩大工程”、“不可思议”、“真是了不起”、“简单的工具,伟大的工程”、“地下长城”等。1974年12月25日,当时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即老布什)在中方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地道网,当时是从前门服装店的电动升降口进入地道,布什后来回忆道:“安排我们在圣诞节去看防空洞,令人奇怪又令人难以忘怀。”
▲老布什是唯一有过驻华外交官经历的美
国总统,参观地下城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
在布什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他把这次参观告诉了母亲多萝茜?布什(Dorothy Walker Bush),多萝茜?布什评论道:“这是一件奇特的圣诞礼物,在全世界都致力于和平的时候,中国人却邀请你们去参观防空洞。他们可能想说明一个观点:他们对苏联有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迎接变化。”布什老妈的眼光独到,难怪儿子能当上总统……。当时的布什不会想到,正是在他任总统期间,世界发生了真正的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中国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而那些在特殊年代默默无闻的地下工程以及修筑了它们的军人、工人和平民,也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之一,虽然微小,但汇集起来却是有力的——这同样是不能忘记的历史。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
万花镜
超级工程一览的博客
澄澄的博客
来源:军武次位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