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阿拉伯之春系列(二)‧年輕人走上街頭‧革命為生計為自由

 

中東和北非近日爆發的革命和起義浪潮,並非是在一夕間堆積起來的。過去以來局勢相對穩定的中東地區,其實存在許多問題,這包括宗教派別之爭、貪腐、獨裁政權、經濟失衡、不平等待遇。

突小販自焚掀革命浪潮

只是過去這些民眾在專政統治及缺乏凝聚力的情況下,只能默默地忍受。直到一批不滿現狀的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無畏政府打壓走上街頭,再加上互聯網的助力,終於引爆了一場將重洗中東格局的起義活動。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大學生穆哈末因失業而被迫當小販,卻遭執法人員暴力相向,他以自焚提出了最激烈的控訴,掀起了令人驚心動魄的革命浪潮,先後扳倒了突國強人本‧阿里及埃及強人穆巴拉克。

突尼西亞與埃及雖然經濟發展取得了相當成就,但社會底層和中產階級生活水準並未提高,這主要是這兩國總統都推行維護西方資本利益的經濟發展政策,讓財富集中在少數統治精英,普羅大眾依然貧窮、生活素質每況愈下,還要忍受普遍的貪污腐敗現象。

當權者打壓人身自由

無論是本、阿里或穆巴拉克,當權時都在打壓人民的言論和人身自由,穆巴拉克更圖謀實行“世襲制”,而遭人民唾棄。

值得注意的是,突尼西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走上街頭抗議的多數為青年,有人將這形容為是一場年輕人的運動,是一次底層和中產階級的運動。

而在突尼西亞和埃及的整個抗議過程中,沒有武器、沒有暴力,沒有“反以色列”、“反美國”的口號,是當地群眾對糟糕的生活困境及打壓忍無可忍,還有對自由的訴求下的一場反撲。

擺脫親西方政權控制
民主旗號變回教革命

阿拉伯世界自二戰後逐步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後,即開始了現代化的探索,但西方仍然透過對親西方政權而控制中東,以致屢屢發生對親西方的政權革命。

但是很多時候,一場以“民主,自由”旗號出發的訴求,最終卻變成了回教革命,例如伊朗革命、2005年黎巴嫩的貝魯特之春激進的真主黨執政、2006年巴勒斯坦首次民主和自由選舉,哈馬斯上台。

當前發生革命的中東國家中,最活躍的依然是極端回教勢力。這使到這一“中東波”更像是內部教眾的分裂與對抗,一旦革命成功,回教意識迅速成為主導。

目前突尼西亞和埃及這兩個親西方政權已倒台,反西方的利比亞卡達菲政權也岌岌可危。這些中東國家將誕生一種真正獨立於西方的回教民主,還是伊朗式的回教共和國體制,或者變為一場親西方的運動,引人關注。

忽略民族宗教情感
親西方政權黯然下台

這一次中東地區的亂局,雖然多數是民怨積壓的爆發點,但政權被撼倒的本‧阿里政府和穆巴拉克政府都是親西方的所謂世俗政權,突顯有關國家的對外政策,以及回教保守勢力影響,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阿拉伯世界,大部份的政府都是屬於親西方政權,少數採取反西方立場的政府最後不是被瓦解(伊拉克),就是被邊緣化(利比亞、伊朗),剩下的政府大多數都是由軍事強人或地方王室所建立的政權。

這些政權最初對西方的態度並不一致,但主要是分為以伊朗為中心的反美激進陣營,及以埃及和沙地阿拉伯為核心的親美溫和陣營。

舉例說,穆巴拉克其對外政策核心都是以美國馬首是瞻,長期實行親以色列的政策,配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哈馬斯進行封鎖,而忽略了埃及民眾的民族宗教感情,忽略了民眾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這些“內部的聲音”,最終黯然下台。

遜尼派壟斷政權財富
巴林貧富懸殊國逼民反

巴林是一個富有產油國,與突尼西亞和埃及等地不同的是,這一次巴林人民走上街頭,主要是為控訴他們遭到長期的不公平對待。

巴林什葉派回教徒佔總人口70%,但2個多世紀以來都是由遜尼派王朝統治,直至今日,少數的遜尼派壟斷政治權力和財富。

1979年伊朗爆發回教革命後,巴林什葉派便開始提出他們的政治要求,也曾策劃政變推翻王室,雖然失敗,但保守勢力卻扶搖直上。伊朗革命後,霍梅尼在1981年曾協助巴林什葉派再策劃政變,希望將巴林變成附庸,也告失敗,卻進一步激化巴林國內矛盾。

到了1990年代,巴林斷斷續續發生什葉派起義,都是以爭取民主化為名進行,政府高調鎮壓,殺了數十人。

巴林新國王哈馬德1999年繼位後,推行全國和解、實施有限度改革和民主選舉,釋放政治犯,展示現代化的決心。

但國王還直接指派上議院議員和首相,並規定上議院可以否決下議院的決議,總的來說,什葉派回教徒在國會根本沒有決定權。他們在社會也遭到邊緣化,兩者貧富懸殊巨大,而引發了這場引起國際關注的起義事件。

恐怖主義萌芽
埃及兄弟會迅速擴張

中東地區被視為恐怖主義的溫床,向世界各地輸出人肉炸彈客。而恐怖主義的萌芽,與埃及的回教兄弟會有點淵源。

1920年代,埃及正處於動盪時期,在軍事、政治、經濟及文化均受到外來異族的控制,經濟資源分配不公造成嚴重貧富懸殊、加上世俗主義在西方思潮影響下逐漸抬頭等,年輕學者阿班納(Hassan-Al-Banna)於是站起來呼吁:復興回教主義、重現《可蘭經》的聖訓,才是拯救民族的方法!

他振臂一呼,掀起了阿拉伯世界第一波現代回教定義運動,並創立了回教兄弟會,以回教的宗教精神力量感召群眾進行抗爭。這種抗爭運動在其他經歷相同的阿拉伯地區如星火燎原,兄弟會迅速擴張,至今仍在回教世界影響至深。

創會為對抗西方殖民
兄弟會演變成激進主義

據瞭解,阿班納創立兄弟會初時,原想透過辦教育、慈善活動,向群眾推廣並鞏固回教,然後與群眾一起推動一場對抗西方殖民的不妥協聖戰,捍衛回教信仰,但他萬萬沒想到兄弟會竟成為回教激進主義的先鋒,日後更被視為跨國恐怖組織的啟蒙老師。

三、四十年代,英國扶植埃及法魯克國王,該政權腐敗無能,軍隊更是荒淫無度,激起民憤,回教兄弟會內部開始醞釀以武力推翻法魯克,並祕密組織軍事力量。

雖然,當時阿班納仍希望兄弟會透過體制進行革命,他鼓勵成員積極參與埃及的國會選舉。

可惜的是,在國王的朋黨從中作梗之下,兄弟會在選舉中大敗,他們怒火爆發,毫無顧忌地武裝自已,開始一連串暴力行為,法魯克立即對他們進行掃蕩。

1949年2月12日,阿班納在開羅一個熱鬧的市集遭暗殺。隨著阿班納之死,法魯克國王立即禁止兄弟會參與任何政治活動。

法魯克王朝被推翻後,堅持回教為本政策的兄弟會又受到後來世俗政權的連串逮捕、拘禁、行刑、失望、不滿、忿怒、挫折、仇恨,兄弟會的激進主義最終找到了生根的土壤。

變局證明民主訴求超越宗教
阿拉伯世界特殊論破滅

突尼西亞、埃及到利比亞的例子告訴我們,當今世界上的任何專制政權,無論是處於哪一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如何進步,均無法回避本國民眾自由、民主的訴求。

從價值訴求、社會演進、現代性推進的角度上講,北非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爆發時,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邏輯發展。不少學者認為,突尼西亞專制政權的崩潰同柏林圍牆倒塌而引發的共產主義制度之崩潰,有雷同之處,均是現代公民對普世價值之追求的共同歸屬。

突尼西亞以及接踵而來的阿拉伯地區變局,已證明了普世訴求超越文化,超越宗教,而這波阿拉伯革命潮,已發生在世人往往認為最不可能發生的回教地區,打破了阿拉伯世界特殊論。

此前,出於對恐怖主義的恐懼,阿拉伯地區激進回教的存在不僅成為此地區專制政權延遲政治改革,忽略民主訴求,維持獨裁專制的借口,也是西方社會倚重某些專制政權進行反恐的有力憑據。

兩害相權取其輕。長期以來,在回教激進勢力當政與世俗專制之間,世俗專制優於極端宗教勢力已是歐美民主國家的共識。然而,突尼西亞、埃及的民主抗爭打破了這一神話。突尼西亞、埃及及利比亞民眾冒著犧牲生命之險,走上街頭挺身迎向專制者的子彈,已告訴世界,世俗專制與神權政治並非回教世界的宿命,政治與宗教的分立在阿拉伯世界也是可能的。

【熱點新聞:阿拉伯世界掀革命】

2011年02月28日 - 阿拉伯之春系列(二)‧年輕人走上街頭‧革命為生計為自由 - 阿拉伯之春系列 - 熱點新聞 - 阿拉伯世界掀革命 - 星洲互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