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辉
中村义光,着四野军服
在中华民国政府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对日持久抗战。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华民国政府亦派代表出席了日本投降仪式,并在其投降书上签了字。本以为可以从此享受太平的老百姓们,却再次陷入国共内战中。按照中共的说辞,内战是由国民党挑起的,但事实恰恰相反。
中华民国政府拥有对日受降权
日本正式投降后,根据盟军最高统帅美国将军麦克阿瑟所划受降地区的规定,中国战区受降范围为中华民国、中国台湾和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中国东北由苏俄受降。因为中华民国是全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抗日战争也是其领导的,所以中华民国政府及其所隶属的抗日军队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拥有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受降权,中共根本不具有单独对日受降的权利。
一方面,中共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就已经宣布其政权是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府”,并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接受。其军队亦为国民革命军之一部,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另一方面,中共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坚持假抗战和真扩张的阴谋抗战策略,早已使他们在道义上和在实际上,丧失了本应具有的但是在在中华民国政府及其军事委员会指挥下的对日受降权。
基于此,在日本宣布投降之际,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为避免中共乘机叛乱,特别在他有关对日受降的命令中,“警告辖区敌军,除接受(中国)政府指定之军事长官的命令之外,不得向任何人投降缴械”,同时向全国各部队发出了“应就原地驻防待命”的命令。8月11日,蒋介石还就此项命令致电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今作战地区境内之部队,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
此后,各战区开始次第受降;10月,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台湾。
中共夺取受降权朱德威胁蒋介石
然而,八年中假抗战和真扩张的中共已非八年前的中共,其业已发展党员120万人,军队120之众,控制人口则达一亿以上。此时的中共,开始迫不及待的准备夺取抗战的胜利果实,并与国民党夺权,首先就是夺取对日的受降权。
8月9日夜,当延安获悉日本投降和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后,毛泽东立即向中共军队发出了对日军“实行广泛进军”的命令。
8月10日夜至8月11日下午的18小时内,毛向中共军队连续发出了七道命令,其用心竟是“立即发动二十万大军以夺取中原”。为此,毛还命令各地中共军队,要强行对日受降,强行阻挠政府军受降,强行“占据及破坏全国各地交通要道”,“收缴日军武装”,并“将反抗的中国人当汉奸处分”,同时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擅自指定受降地点,命令日军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共军队投降。
8月11日,当朱德在接到蒋介石关于由政府统一筹划受降的命令后,竟公然回电反驳,称蒋的命令是“完全错误”的,甚至威胁说:“如果你不公开承认你犯的错误,并公开撤回你这个错误的命令,我便彻底反对你的命令。”其流氓嘴脸可见一斑。
8月13日,毛还在为新华社所写的社论中颠倒黑白的说:“我们要向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民宣布:重庆统帅部,不能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真正抗日的军队。中国解放军抗日军队在朱德总司令指挥之下,直接派遣他的代表参加四大盟国接受日本投降和军事管理日本的权利。要不是这样做,中国人民将认为是很不恰当的。”
正是在毛的命令下,中共军队开始了对受降权的疯狂争夺。中共除于察哈尔、河北、山西、山东、苏北等地强行对日受降以外,还曾对三万拒绝向中共投降的日军实行进攻、包围和缴械,对日寇打了一场八年来从来没有打过的“大战和运动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抗日战果”。
同时,华北绥远的集宁、清水二县为政府军受降不过5日,即被8月12日自河北、山西一带急行军而来的三万中共军队所攻陷。9月11日,抗日名将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由绥远进至察哈尔受降时,竟被中共军队围歼三千余人。10月17日,中共又开始调动军队,对归绥的傅作义部展开包围……
苏共帮助中共接受东北
此外,毛下令派遣千余中共干部迅速进入东北,进行舆论上的先期宣传;同时,在苏联的默许和暗中帮助下,中共数十万军队开入了东北,苏联还将从东北百万日军所获得武器给了中共军队。
1945年10月28日,当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飞到长春与苏军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谈判国民政府进入东北接收事宜时,马林诺夫斯基“热情允诺”中国政府军于营口登陆。但是,等到返回上海的杜聿明复于11月7日率领一个军乘美舰驶向营口港外时,非但发现苏军不知去向,而且发现营口海滩上满是正在修筑防御登陆作战工事的中共军队。原来苏军早已通知中共“接防”。杜聿明只好率军转赴美军占领的秦皇岛登陆。自此,中华民国政府军进入东北接收已经没有希望,政府军派驻东北的第十三和第五十二军只好从门外打起,节节打退中共军队的阻击,先攻占山海关,后攻占锦州,至11月下旬,才“攻入”东北接收。由于苏军支持中共阴谋抢占东北和武力抢占东北,中国的内战实际上已经在东北公开爆发。
2017-04-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