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星期六

中共特务的头号克星-戴笠(中)

中共特务的头号克星:戴笠

一代奇人戴笠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一生坚决反共的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被称为「共产党最害怕的国民党人」。
初出茅庐助蒋介石清党
民国十五年,30岁的戴笠在毛人凤的资助和胡宗南的鼓励下考入黄埔军校六期骑兵科。
黄埔一期时,中共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搞分化,后被校长蒋介石取消,但中共仍在私下里祕密组织对国民党的忠义之士谩骂造谣、横加打击,当时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各级党部实质都被中共分子控制着。
共党分子占据军校要害部位,不断打击和排挤仁人志士:谢灵石,被以「国家主义派」谤名关禁闭;石仁成被戴上「东山会议派」的帽子而开除;叶维因「右派」和「西山会议派」的陷害而被赶出军校。一时间,在共产党徒的嚣张压迫之下,人人噤声,不敢说话。
戴笠此时采取了潜伏的战术。他不露锋芒,共产党徒找不到斗他的借口。暗中,他和胡靖安、陈超祕密调查共党分子反动活动事实,并作详细记录。
1927年4月,戴笠被分配到许振亚手下的国民革命军骑兵营第1连第1排,参加了北伐。骑兵排的任务并不是作战,而是在大部队到达之前做侦察敌方情报工作。戴笠对这个工作非常胜任,他出色的完成一个个侦察任务。
民国十六年4月12日,上海国民革命军全面清党。14日,广州开始行动。受尽压迫的黄埔军校各连同学纷纷自动清党。戴笠则拿出了平时的详密记录,报告给长官,逮捕了二十几个中共党徒。蒋介石对戴笠相当赏识,他被提拔为骑兵营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戴笠向蒋介石进言,目前北伐军中有大量的共产党分子潜伏,对军队有着极大的影响,必须全部清理出去。
蒋介石接到戴笠的报告以后,也知道情况严峻。当时他已经建立了中统的前身,也就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不过中统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主要的目标是国民党内和社会上的目标。蒋介石认为,对于军队内部的特务工作,必须由另一个组织来完成。他随即下令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密查组。这个密查组专门调查北伐军内部共产党活动情况。蒋介石亲自命令戴笠负责指挥这个组织,以调查部队军容风纪为掩护,实则调查中共潜伏在军中分子的情况。北伐期间,戴笠经常单枪匹马,一人一骑,奔走于津浦和陇海铁路两侧各县蒐集情报。
当时中国最大最完善的情报组织中统,他们的工作接二连三的出了问题,完全受制于中共特科。
当时中共特科作为一个特务组织,其骨干基本都受过苏联人的严格训练。负责“锄奸”的顾顺章,搞情报的超级卧底李克农,钱壮飞,负责组织的陈云,同他们的领导者周恩来,都是中统的死对头。中统虽然发展很快,却始终慢于中共一拍。
从1929年开始,蒋介石就感觉中统内部似乎有问题。几次围剿中,国军莫名其妙的遭遇惨败,很多秘密行动的部队都被红军轻易的伏击了。同时,国军也缴获一些红军的情报,里面有详细的国军作战计划,显然是被内鬼泄露出去的。对于中共的地下党,有很多蒋介石认为十拿九稳的抓捕都失败了,蒋有几次以为可以将中共在上海的组织一网打尽,最后却只捉到一些小鱼小虾。
到了1931年中共行动科科长顾顺章被意外抓住以后,事情瞬间变得很清楚了。原来中统早就被共产党渗透了,连中统局长徐恩曾的机要秘书钱壮飞居然也是中共的人。机要秘书负责处理所有机密情报,那么中共自然对中统所有秘密一目了然,又怎么可能捉住中共核心人物呢?国军围剿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因此蒋介石认为有必要再成立一个情报组织,对中统进行补充。这个组织比中统还要强大、高效,还必须对国家忠诚。考虑再三,蒋介石选择最终选择了戴笠。
军统创立者民国特工之王
1932年3月1日,蒋介石下令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社长为蒋中正亲自担任,下设干事会和监察委员会。干事会的主要成员有贺衷寒、桂永清、肖赞育、滕杰、康泽、戴笠、郑介民等十三人,号称“十三太保”。这些人几乎是清一色的黄埔生,有个极为著名的信条:需要既是真理,行动既是理论!这也是后来军统的第一信条!
4月1日,蒋介石亲自任命戴笠为复兴社特务处处长一职,戴笠由此开始了他特工之王的生涯。
1932年9月,为了特务处可以公开活动,特务处开始使用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的名称。表面上特务处隶属军事委员会,实际上这个特务处跟军委会没有关系,直接向蒋介石负责。
戴笠几乎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特工大师。(Taiwanese government website)
戴笠几乎是一个无师自通的特工大师。
复兴社刚刚成立的时候,仅有4个科,共17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特务工作的门外汉。工作地点在南京的鸡鹅巷53号,只是南京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巷子。这个53号只是一栋旧时平房,前后只有两个院子,共有20多个房间。房屋破烂,地上连地毯都没有,铺着一些草席。因为没钱,地上又潮湿。一日三餐,早饭是稀饭,中饭和晚饭都是四菜一汤,一群人围着吃。食物每天都是一样的,油水很少,更谈不上滋味,只是果腹而已。
但是,在戴笠的领导下,仅仅短短几年内,复兴社在全国建立了一个庞大实用的网络,特工总数高达1000多人,总部也搬到洪公祠1号,房子也变成了老式花园平房,占地也有60亩,房间多达100多间,经费也足了。最初戴笠的部下连饭也吃不上,靠杜月笙捐款度日,现在有了经费,一切都好多了。
1938年,军统局成立,戴笠为副局长。戴笠一生对于名利得失看得非常淡,按照他的话说:「继续孙中山和革命烈士未竟的事业。」戴笠并要求部下「清除一切私心杂念,甘当无名英雄」。他一生注重仪表整洁,在重庆局本部讲座时,中山装风纪扣总是扣得很整齐,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戴笠给部下定的伙食标准是每人一日1块大洋。这个标准在当时来说非常高,也就是大米白面随便吃,鸡鸭鱼肉也管饱。抗战中的军统人员潜伏在敌后,由于缺吃少穿,经常回忆当年的食堂生活,做精神上的会餐。
戴笠当时所做的就是唯才是举。当时中统很多特工水平比他们高,他们就拉拢一些业务水平高的过来,努力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而当时中共特科成员,比如顾顺章,李士群他们都在苏联受过契卡的严格训练,具有当时全世界最高的特工能力。所以戴笠捉住这些共产党特工以后,只要他们能够投降就绝对不杀,然后跟他们学习一切知识。
在学习战友和敌人的基础上,戴笠还利用他的经验和对特务工作的了解,创造性的制定了很多制度和行动方法。
仅仅特务自身的技能上,就有一套套完整的行动术(暗杀的部署、准备、执行过程、善后等等),射击术(包括各种枪械的射击技术和一些特种武器的设计),擒拿术(主要是中国各地身怀绝技的武功高手,都有3秒钟内制服一个人的能力,全是重金礼聘来的,甚至还有一个四川峨眉山的和尚,擅长点穴术),情报术(包括各种获取情报和传递情报的方法,以及潜伏的技能)等等。
除此以外,还包括诸如速记、速绘、摄影、驾驶、爆破、生化(毒药学和麻醉学)等等。
在特务的基本功上,还有侦察法、通讯法、情报搜集法、行动破坏法、武装斗争和群众斗争法等等。
而特务的组织结构上,戴笠严格遵守特工高效、精干、保密的要求。
军统特工组织的领导层次很少,便于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军统在一个城市设置一个站长,站长下面就是行动小组、情报小组、后勤小组等等。站长直接向行动小组组长下令,组长率领组员去执行。所以军统命令往往执行很快,情报小组在街上发现目标,迅速传到站长处,站长立即下令行动组去执行,前后往往只相差几十分钟。
保密上,所有特务一律单线联络,坚决不能用横的联系,从而保持了组织的稳定。也就是说,军统的站长、组长,甚至不是一个小组的组员之间是互不相识的。就算在一个训练班毕业的同学,只要一离开训练班就绝对不允许联络,就算当面遇见也要当做看不见。军统特务的组员,甚至组长被抓住,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除了家法以外,戴笠对于自己的同志是非常优待的。抗战中,所有国军和政府公务员拿八成薪饷,但军统人员全部全额发放。内勤军统特务享受津贴,外勤比较危险的特务更是双份津贴,一般来说,他们比同职务的军人收入高百分之五十。
对于不幸牺牲的军统特务,戴笠给予很好的抚恤。除了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以外,还会给遗孤发生活费,给未成年的孩子发教育费。
所以,军统人员的凝聚力很强,即使被捕,往往也会坚持不叛变,因为就算自己死了,家人也会有很好的待遇。
戴笠把一句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军统是个大家庭,同志即手足,团体即家庭。
中共特务的天然克星
民国发生的福建事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热河会战、五次围剿、红军长征等等都有军统的影子。
福建事变中,十九路军试图联络中共反中央政府,军统暗中策反了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和参谋处长范汉杰,不但掌握了十九路军所有军事计划,更策反了马尾地区的军队。中央军兵不血刃的占领马尾,接着占领福州。十九路军和他们创建的中华共和国,不过2个月就被中央军轻松扑灭。
在戴笠领导下,军统和中统联手,在抗战之前几乎破坏了中共在国民政府控制区的所有地下组织。
以上海为例,在军统和中统的强大压力下,先是中共临时中央博古、张闻天等人被迫从上海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
随后,留在上海的中共党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书记李竹声,接任上海中央局书记的盛忠亮也被逮捕。
另外被捕的还有全总白区执行局党团书记兼秘书长袁家镛,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青年团中央书记王云程等人,中共在上海的整个组织基本覆灭。
军统甚至逮捕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情报负责人约瑟夫•华尔顿,审讯后判处15年徒刑,最终在1937年抗战爆发,中苏关系好转后,才将他驱逐出境。
当时国统区的中共地下组织被破坏到什么地步,就连中央苏区通过上海同苏联的联系都完全中断,这从中共建党以来还是第一次。
在红军“长征”开始以后,中共完全失去同苏联的联络,苏联方面一度认为中国红军已经被消灭了。
到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被迫安排潘汉年和陈云回到上海,恢复与苏联联络,汇报遵义会议的决议。
潘汉年先一步到达上海,发现所有认识的党员基本都被逮捕,他不敢停留,直接去了香港。陈云的处境也同潘汉年差不多!
除了上海以外,其他地区也都差不多。
1934年,共产党员吉鸿昌在天津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再次反叛民国政府。戴笠得知这个情报以后,下令刺杀躲在天津租界的吉鸿昌。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枪伤,随后被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交给民国政府逮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被处决。
在这段时间,大批共产党员死于军统之手,所以直到今天中共对戴笠也是恨之入骨。
戴笠在西北地区布置工作比较迟,这主要因为西北开始并不是蒋介石关注的主要方面。
李克农在上海(维基)
不过戴笠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他们在西安事变之前,已经获得张杨和中共合作的确凿证据,连李克农和张学良谈判的书面文件都被军统搞到,拿给蒋介石看。
军统还逮捕了一批张杨部下的共产党员,获得了大量口供。
戴笠一向重视破译敌方密码工作,由他签请蒋介石批准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特种技术研究室」,专门从事敌方密码破译工作,早在1937年10月间,戴笠就叫译电组长姚敦文在西安破译了延安共产党发出的无线电密码一份,内容属于军事性质的。戴笠欣喜之至,马上转报了蒋介石。
随后,戴笠又在重庆、金华、桂林、西安、赣州等地设立了无线电侦察台,专门搜集日军及中共的无线电电报,并成立了密码破译工作组,中共与日伪勾结的相当一部分证据就是这样得到的,中共干的很多假抗日、真卖国的证据都被抓在戴笠手里,因此中共对戴笠又恨又怕。戴笠非常知晓中共的邪恶,但侦查案件时,不枉不纵,他对「宁可错抓,不可错放」这一套违反法治精神的做法非常痛恨。抗战爆发前后,戴笠对全国各地的共匪惑乱分子、共产国际在华非法活动和各地中共渗透的各类学生社团、社会组织,予以严密侦查,获取证据后,一网打尽。中共对戴笠闻风丧胆。
作为情报天才,戴笠深信「破译是胜利女神」。1933年,戴笠以上海为中心,侦收各方无线电波,,1935年,在南京成立侦查总台,侦破的范围从华语密码发展到日语密码,每年约侦抄2.5万至3万份,密译2700余件。1937年10月间,译电组长姚敦文在西安破译了中共从延安发出的无线电密码,获知中共假抗日真惑乱的动向。
西安事变后,中共假意向蒋介石接洽投诚,言必称抗日。戴笠深知中共居心叵测、反复无常,绝不可松懈防范。民国二十六年,戴笠密派沈之岳等进入延安红军大学攻读。因成绩特别优异而普获中共各级信任,沈之岳利用关系祕密蒐集中共情报呈报戴笠。
因沈之岳潜伏非常成功,先后在山西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中校参谋、在江南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司令部。八路军去山西前,毛泽东经常指示沈之岳等:一分抗日,二分对付国民党,七分壮大自己。情报都一一呈现在戴笠的办公桌上。
由于沈之岳扮演共匪非常出色,因而成了不知内情的国民党人的歼灭目标,也因为中共在国军中的诸多谍报人员被沈之岳挖了出来,沈之岳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民国二十八年,他奉戴先生的命令,机智地回到戴笠身边。
1941年1月,新四军抗令不北调,围攻国军第40师,惨遭失败,军长被逮捕,番号被撤销,正是沈之岳预先留置在新四军内部的情报人员发挥的作用所致。
中共对戴笠恨之入骨
中共对戴笠怕到了极致,可谓闻风丧胆但又无可奈何,恨到极致,可谓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
戴笠与妻子毛秀丛生有一子戴善武(戴藏宜),有三个孙子(戴以宽、戴以宏、戴以昶)和两个孙女(戴眉曼、戴璐璐),其中戴璐璐早夭。毛秀丛于1939年在上海因病去世。
中共建政后发动镇反运动,1951年1月,当时的中共江山县政府在江山县保安乡枪决了戴笠唯一的儿子戴善武。同时戴笠的坟墓也被捣毁,戴笠的棺材也砸开,他的尸骨被抛进墓地前的小池塘。
1953年底,特工黄铎奉蒋介石之命偷渡到上海营救戴笠的家属;因为能够安排的假身分有限,1954年,只带出戴善武妻子郑锡英偕二子戴以宽、戴以昶经香港去台湾,戴以宏被留在上海;眉曼寄养在戴笠生前的厨子家中,也无法离开中国大陆。
周恩来逃亡到陕北(维基)
后来中共的总特务头子周恩来在中共的会议上不无得意地说:戴笠之死,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参考资料:
台湾国史馆:《戴笠先生与抗战史料汇》
张式琦、费云文:《戴雨农先生全集》
良雄:《戴笠传》
王净文:《戴笠一代护主救国奇才》
中共特务的头号克星-戴笠(上)
让中共特务闻风丧胆的特工之王,林彪曾是他的高级线人

2019年12月24日星期二

郑也夫:财产公示,请自常委始

作者:郑也夫(北京大学教授)

腐败非个别民族之专属。它遍及今日世界。腐败削弱政府效能,败坏其声誉,伤害其合法性。因而,世界上大多数政府都为腐败大伤脑筋。筛选的结果是,诞生于欧洲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广被四方。这制度公正、平和、低耗、无涉意识形态,非西方传统的国家也纷纷采纳,遂传遍一个世界。遗憾的是,在治理腐败的道路选择上,今日中国仍外在于这个世界。 

一.万国共识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世界上有153 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世行2013年的统计是137个国家及地区)。
 
申报与公示的主体:美国大约30万15 级以上的政府官员要申报财产,大约2.5万名高级公职人员要申报并公示。日本审议官以上公务员要申报财产,近5千名高级公务员要公示,还有两万人要根据《政治伦理条例》来判定是否公示。韩国有18.8万公务员要申报财产,1800人要公示。其他国家大多也是公务员中的一部分要申报,申报人员中的一部分要公示。台湾比较例外,所有申报都要公示。(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编 《国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
 
申报与公示的内容:不动产,银行账 户,收入状况,有价证券,车船飞机,收藏 品,等等。俄国还要求公务员申报数额超过三年收入总和的一次性开销。多数国家申报以上内容要兼及未成年子女。 
 
申报人向各自所在机构申报,必须公示的也由各机构公示。因管理成本所限,基本上都不核查。仅有极少数国家地区以抽查的 方式来核实。申报—公示制度的优势,恰恰在于它不消耗核查成本,而坐收巨大威慑力,其威慑机制如下。一,凡高级官员的公 示,公众可以随意查阅、复印,他们代替正式机构完成了官员财产的核实。二,不公示的申报材料被严格保管,方便了举报或案件调查时的核对,故对举报投诉反应迅速。 三,申报不实要严惩,有些国家仅申报不实即免除官职。四,网络传播是申报不实的致命杀手。五,申报虽然比公示承受公众监督的压力小一些,但很多中低级官员有升迁的动力,即他们日后可能进入财产公示的行列; 他们早期的申报提供了其财产的清晰的轨迹,早期作伪将毁掉自己日后的仕途。笔者以为,以上机制是这一制度精髓所在。新加坡只申报不公示。李光耀说:财产公示将削弱新加坡政府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国情不同,李氏的道理用在官本位的国家,则财产公示可以削弱功利之徒对官场的向往,吸引热爱公益者进入。
 
 “申报一公示”制度从无到有,在很多国家都非一帆风顺。相反,大多经历了数十年的奋斗过程。催生因素中有高官腐败事件导致的抗议运动,也有国家元首率先公示自家财产的推动。
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为切割与洛克希德事件的牵连,也为顺应民众要求政治家公示财产的潮流,带领内阁大臣公开各自财产。1989年宇野宗佑首相为撇清与利库路特案的瓜葛,也与其内阁成员公开财产。以上举动促进了日本国会1992通过《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 1993年2月,韩国总统金泳三上台伊始就公布了自己的财产。同年6月韩国《公职者伦理法》完成了修订。2009年4月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公布家庭财产,副总理和11位部长紧随其后。于是,俄国已经写入《反腐败法》的官员公示财产的规定很快实施。 

二.中国独步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特异的反腐路径:执政党自清门户。1978 年成立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12年纪检委的反腐力度陡然上升。其查处方法是限制被调查的党员(也有非党员)干部人身自由的党内隔离审查,即赫赫有名的双规(《中共纪检工作条例》第28条第一款第三项: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国家法律规定拘留审查的严格时限,若证据不足24小时之内必须放人。“双规”凌驾于这条法规之上。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有些权力,比如拘留权、剥夺自由权,一向被国家垄断。 若承认国家法律的至高地位,一个党有独立于它的拘留审查权吗?纪检委的双规无异于法外有法。这举动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非议不绝于耳。执政者心知肚明,遂于2017 年末祭出了合并纪检委与检察院的招数。法外有法的问题似乎去除,但取而代之的是党法合一。检察院监督法院,司法独立于党派与社会利益群体,这一经长期奋斗、渐趋形成的制衡势态荡然无存。
 
纪检委的审查制度在公正性上有大疑问。在“申报一公示”制度下,法律要求的财产公示无一遗漏,普通公民均有权查看某一公务员的公示;官员的财产申报会迅速地与公众的举报核对;即全体公务员在面对公众监督上是平等的,尽管被公众查看或举报可能是偶然的。而在纪检制度下,一个官员被调查与否,不取决于公众及怀疑某官员的某个普通公民,只取决于纪检机构。虽说调查有时源于举报,但举报必核查吗,都向举报人回 复吗?
自清门户,动机是为了向社会证明本党清白,手法是通过抓出更多的腐败分子来完成证明。无奈抓出更多腐败分子逻辑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已经抓出这么多,漏网的不多了。第二,漏网的多着呢,不然怎么一下子抓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一定是第一种可能性呢?一句话,反腐的已有成果无力向社会证明未被证伪者(此处“伪”即“腐败”)的清白。
 
随着中国反腐的推进,“打击异己”的说法日盛一日。不幸,此说法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于反腐的每个权力级层。“申报一公示”制度则可免于这种嫌疑,因为那里每个官员都同等地面临大众与政治对手的有效监督。纪检制度下有无打击异己只有各级执掌纪检权力者自己知道。而要证明一碗水端得平,不存在打击异己,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你揪出了多少腐败官员都不能证明未出事者是清白的,因而也不能证明这不是打击异己。因为逻辑上可能更多的人是腐败者,且有证据,但被打击的只是不驯顺的。
 
当下执政党的反腐,与其说是为了提升执政效能,毋宁说是为了向社会证明自身清 白。遗憾无法实现。现行反腐方式成本高昂、缺乏公正性、负作用巨大,是思考走上世界多国反腐大道的时候了。 
 
三.两策催生

1988年中国两会上已有关于公务员财产申报的立法动议。然而三十余年来进展甚 微。当然高层决策者也从未打压官员申报财 产的呼吁。笔者不清楚决策者的想法。逻辑上两种可能性并存。其一,不想这么做,又不便公开反对,所以不实行也不反对。其二,明白这是反腐之正招,大势之所趋,唯担心这是一步险棋。险在何处?笔者猜想,未出问题的官员中仍有大量腐败者。一方面,搞财产申报可能面临官僚系统的集体抵抗。另一方面,实施申报将导致官僚系统断崖式塌方。 
 
笔者以为目前的反腐方式根本完不成反腐,还将败坏中国的司法系统。果真想搞廉政,官员财产申报是绕不过去的。但另一方面,即便是笔者这样的政府批评者,也不愿看到官僚系统的崩盘。笔者乐见的是:以申报和公示制度开启全面、公正的反腐,在此一过程中一些官员坦白自新,官僚系统免于全军覆没。为此,笔者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一项社会与官僚系统的妥协方案:科级以上官员在规定日期申报财产及受贿情况。无论何种形式的腐败,凡低于一定数额(比如 100万元)的,交出全部非法所得,职务照旧。凡高于这个数额的,交出全部非法所得,免除官职,但不追究刑事责任。但申报不实的腐败者一律诉诸司法。笔者之所以愿意对腐败者宽容,是因为认定非如此很难建 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而通过妥协建立这一制度极其上算、收益巨大。只有凭藉申报—公示制度,我们才可望踏上真实、公正、彻底的反腐之路。
 
笔者的第二项建议是请七位常委带头公示财产。笔者已聆听多次:打铁先要自身硬。带头公示财产是自证清白和垂范官场的好方式。如是,则不怕申报公示推行不下去。中国财产申报的立法动议提出30余年了。是社会与正直的官员倒逼高层的时候了。
 
愿意的人历史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历史牵着走。

 
完稿于2019年12月22日

阿非利卡人(南非语:Afrikaners,英语:Afrikaners)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阿非利卡人
Paul KrugerAndries Pretorius.jpgLouis Botha
J. B. M. HertzogJan SmutsEugene Marais
André BrinkCharlize Theron
总人口
约280万至350万[1]
分布地区
 南非2,710,461 (2011年)[2]
 纳米比亚92,400 (2003年)[3]
 赞比亚≈41,000 (2006年)[a]
 英国≈40,000 (2006年)[a]
 博茨瓦纳≈20,000 (2010年)[4]
 斯威士兰≈13,000 (2006年)[a]
 澳大利亚5,079 (2011年)[b]
 新西兰1,197 (2013年)[c]
 阿根廷≈400 (1985年)[7]
语言
第一语言
南非语,部分使用南非英语的阿非利卡人将南非语作第二语言
第二或第三语言
南非英语德语荷兰语班图语支
宗教信仰
新教归正宗荷兰归正教),少部分信仰罗马天主教[8]
相关民族
非洲英国侨民 · 有色人 · 荷兰人 · 弗拉芒人 · 法国人 · 德国人
阿非利卡人南非语Afrikaners,英语:Afrikaners),原称布尔人南非语Boere,英语:Boer),为南非纳米比亚白人移民后裔。其种族来源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居南非荷兰移民和少量法国胡格诺教徒为主,还有德国人、弗拉芒人瓦隆人的血统在内。他们说南非语(又称阿非利卡语),多信仰基督新教归正宗。根据2001年的统计,人数约为250万。

早期历史[编辑]

1602年,六十家荷兰商行合伙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省议会赋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专利权。根据尼德兰联合省议会的授权,东印度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组建自己的船队、可以独立地对外缔结条约协议,可以对外宣战、媾和。
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垄断了西欧和香料群岛之间的往来贸易,经营东印度群岛的胡椒、肉桂、豆蔻、丁香等商品,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荷兰商船队的单次航程通常需要八九个月,穿越印度洋和大西洋两个大洋。为了补给淡水、蔬菜、水果和新鲜肉类等给养,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供应站。
1598年,荷兰人占领了西印度洋一个湿热的火山岛,以当时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官——毛里茨·奥兰治亲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毛里求斯岛。荷兰人在这里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供应站。但是由于岛上鼠害猖獗,以及偏离当时的主要航线,毛里求斯岛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已嫌不足,荷兰人决定在好望角建立一个更大规模的中途补给站。
1652年4月,荷兰船长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载着第一批153名荷兰移民抵达好望角的桌湾,建立了南非的第一个荷兰殖民地——开普敦。这些移民都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根据东印度公司下达的指令来种植作物、饲养牲畜,产品由东印度公司定价收购。
不久,一些荷兰雇员为了摆脱东印度公司对他们的控制,开始向内地移民。不久之后,更多的荷兰人和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前来定居。他们以开普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将商船补给站扩大为开普殖民地。开普敦取代了毛里求斯,成为来往于两大洋的船只最重要的中途补给基地。1710年,荷兰人正式抛弃了毛里求斯岛,全力经营开普殖民地。
为了建立向商船供应产品的农场和牧场,荷兰移民从好望角向内地迁移扩张,圈占土著人的大片土地,驱赶当地的土著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这些荷兰、法国和德国移民的后裔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操夹杂法语、德语、马来语和科萨语的荷兰文方言,被称为布尔人(Boer,意为“农民”),但其自称为阿非利卡人(原意为非洲定居者)。至19世纪中叶,定居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数量已经达两万一千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欧洲白人定居者中达24%。

牛车大迁徙[编辑]

布尔人的牛车大迁徙
1795年,法国军队入侵荷兰,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成为法国的一个附庸国。英国随即占领了法国和荷兰的众多海外殖民地。在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下,开普殖民地也被英军占领。1802年,因拿破仑马仑哥战役中获胜,奥地利被迫同法国签订和约,反法联盟瓦解。
在这种局势下,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撤出马耳他,不干涉荷兰、德意志、意大利的内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领土,撤出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开普殖民地也归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不久,英国重新同法国开战,于1806年卷土重来,再次占领了开普殖民地。在1814年—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在向荷兰支付了六百万英镑的补偿款后,把开普地区据为己有。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有三十多万复员的士兵和水手涌入国内的劳力市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决定向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组织移民。移民到开普的英国人很快便在数量上压倒了已经移民到这里一百多年的南非荷兰人。这时的英国在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将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开普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布尔人牧场主免费获得大片土地、并对当地黑人实行奴隶制度这种落后的经济形态下的,显然不符合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为“皇家土地”,不再允许布尔人农场主们免费占据、开发,而实行土地拍卖制度,同时限制布尔人向奥兰治河以北移居,此外,英国还在1834年宣布废除开普殖民地的奴隶制度,并用严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尔人的传统自治议会。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在南非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招致抱有种族主义思想的布尔农场主的反感。他们表示:“如果让奴隶享有与基督徒平等的地位,那么我们宁愿离开。”
1836年春天,大批对英国殖民政策感到不安和不满的布尔人农场主们抛弃了自己的牧场、房子,驾着牛车,赶着牲口,带着全部家当和奴隶,离开原先居住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在开普敦附近),开始向南非内陆地区的大迁徙。大迁徙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参加大迁徙的布尔家庭组成若干个自卫民团。牛车既是运输工具,又是家,又是礼拜堂。夜间迁徙者把牛车围成首尾相接的圆阵,组成防御工事,提防当地的祖鲁人科萨人的进攻。这次迁徙被称为“牛车大迁徙”(Groote Trek)。

早期的布尔共和国[编辑]

迁出开普的布尔人迁徙者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北的纳塔尔地区前进,在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W.J.Pretorius,老比勒陀利乌斯)的指挥下,战胜了当地的祖鲁人,于1840年在纳塔尔地区成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为彼得马里茨堡。1842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1843年包围了彼得马里茨堡,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当地的布尔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统治,在老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再次向西边的内陆高原地带迁移。
第二路布尔人迁徙大军则向北,一部分越过瓦尔河,与从纳塔尔向西迁徙的布尔人会合,建立了几个名为“共和国”的小殖民区,如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通过同当地部落和土著王国的战斗,这些小殖民区最终在1849年合并,建立了南非共和国(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德兰士瓦的意思为“越过瓦尔河”。其首都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亞,以纪念带领布尔人摆脱英国统治的老比勒陀利乌斯。
老比勒陀利乌斯以布尔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国人谈判,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独立在1852年获得了英国的承认。一年之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其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德兰士瓦首届总统,最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兰士瓦国家。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布尔人留在了奥兰治河以北、瓦尔河以南的地区,他们建立了自治政府,接受纳塔利亚共和国的领导,在纳塔利亚共和国灭亡后,这里的布尔人于1844年宣布独立,并在1854年同英国签订《布隆方丹协定》,建立了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为布隆方丹。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统一布尔人国家,但是因德兰士瓦内部的权利斗争而未能实现,所以南非得以维持两个布尔人国家长时间并存的局面。

两次布尔战争[编辑]

民族的形成[编辑]

在1877年—1880年英国统治德兰士瓦的三年期间,布尔人的民族情绪高涨,德兰士瓦和开普两地的布尔人联合起来,于1880年在开普敦成立了民族主义组织——阿非利卡人大会,并且在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也发展了分会。布尔战争期间,英属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省的阿非利卡人居民普遍参加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军队,或为其游击队提供帮助。
布尔战争结束后,英国采取与阿非利卡人和解的政策。1906年,在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将军的努力下,德兰士瓦获得自治地位,1907年奥兰治河殖民地也获得了自治地位,恢复了奥兰治自由邦的旧名。
1909年,为了统一南非的殖民地财政、关税、铁路,英国国会通过了“南非法案”。1909年9月20日,英王爱德华七世批准了议会提出的建立南非联邦的法案。1910年5月31日,由开普、德兰士瓦、奥兰治自由邦和纳塔尔共同组成的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Unie Van Suid Afrika)成立,南非成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一样的自治领地。
为了妥协旧英属殖民地和新吞并各行省之间的利益关系,南非联邦的首都也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分别设在开普敦、比勒陀利亞和布隆方丹。此时居住在南非四个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已有60万人,远远超过英裔白人的数量。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加尔文派改革教会)和语言(由荷兰语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语);英布战争大大促进其民族认同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南非联邦的成立则使他们合并成为单一国家。
经历了长期演化和认同过程,在布尔战争之后,南非的荷裔移民后裔终于形成为一个统一的阿非利卡人民族。南非联邦成立后,原来各殖民地中的阿非利卡人政党很快结合成单一的政党——南非党,由路易·博塔任主席。在1910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选中,南非党得到阿非利卡人农场主的一致支持,击败英裔的联邦党,在1911年11月正式成立南非联邦政府。

混血阿非利卡人[编辑]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在一部分阿非利卡人当中出现了扩大种族范围的倾向,鼓励以阿非利堪斯语为第一语言的南非和纳米比亚籍有色人种宣布自己为阿非利卡人。在阿非利堪斯语中,黑人、印度人等非白人人种被称为“kleurlinge”,而这些操阿非利堪斯语的有色人种则被称为“bruine afrikaners”(棕色阿非利卡人)或“bruinmense”(棕色人种)。他们在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也被称为混血人种,或巴斯特人(Bastera,意为“杂种”),纳米比亚的雷霍博斯人(Rehobothers)与其来源相同。
南非和纳米比亚的混血人种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是迁徙到南非内地的布尔农民与祖鲁、科萨、纳马等土著民族妇女通婚的结果。他们操阿非利堪斯语,起荷兰名,信仰加尔文教派。在南非和德属西南非洲,混血人种曾与布尔人一同展开对黑人的战争,作为报酬,他们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土地。
考虑到南非殖民时期和种族隔离时期不同种族间的严格界限,白种阿非利卡人的这种态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但是操阿非利堪斯语的有色人种并不认为自己与白阿非利卡人属于同一种族,因为经过漫长的隔离,他们已经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种族文化。同时,“阿非利卡人”这个词语的种族主义背景容易令人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这些人倾向于用更加中立的形容词格“阿非利堪斯人”(Afrikaanses)来称呼自己。

阿非利卡人与布尔人[编辑]

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阿非利卡人仍然用“布尔人”这一称呼。这些人大多是居住在原英属开普省范围之外的布尔共和国公民后裔,他们的祖先包括1690年迁出荷兰东印度公司开普领地的布尔人和1836年“大迁移”的布尔人。
“阿非利卡人”的叫法在1930年代得到南非联邦政府(当时为英国自治领)的鼓励,因为这个称呼不会使人联想到著名的两个布尔共和国,因此有一种“民族统一”的语感。但是那些坚持拒绝与英国人和解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后裔则坚决拒绝自己被称为“阿非利卡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比留在英国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更加珍视自由,在遇到殖民企图时奋起抵抗,因此不应与那些甘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阿非利卡人划为同一民族。

著名阿非利卡人列表[编辑]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