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站在我的坟墓边哭泣”是克莱尔·哈纳 (Clare Harner) 1934 年写的哀悼诗《不朽》的第一行和通俗标题。现在经常使用的是一个轻微的变体:“不要站在我的坟墓边哭泣” 。
起源[编辑]
堪萨斯州人克莱尔·哈纳(Clare Harner,1909-1977 年)在 1934 年 12 月号的诗歌杂志《吉普赛》上首次发表了《不朽》。[1]这是她哥哥突然去世后不久写的。哈纳的诗作为悼词很快受到关注,并在堪萨斯州和密苏里州的葬礼上朗诵。这篇文章很快被《堪萨斯城时报》和《堪萨斯城律师公报》转载。[1] :426 [2]
哈纳在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得新闻学学位。她的其他几首诗已出版并编入选集。她嫁给了一位名叫大卫·里昂的海军陆战队员,并将他的姓氏附加到她的姓氏后面。他们搬到了旧金山,在那里她继续担任Fairchild Fashion Media的记者。[1] :425
抄袭[编辑]
这首诗经常被认为是匿名或不正确的来源,例如霍皮族和纳瓦霍部落。[1] : 423 最著名的主张者是玛丽·伊丽莎白·弗莱(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她经常分发附有她名字的这首诗的复印本。1983年,她首次被错误地引用为这首诗的作者。[3]在她的讣告中,她声称她的作者身份“无可争议”,并得到了亲爱的艾比的确认。[4]然而,宝琳·菲利普斯和她的女儿珍妮·菲利普斯(阿比盖尔·范布伦)一再向读者坦白,他们无法确认是谁写了这首流行诗。[1] :427–8 [5]
原版[编辑]
以下是 1934 年 12 月《吉普赛人》 (第 16 页)上发表的版本,标题为“不朽”,后面是作者姓名和地点:“克莱尔·哈纳,托皮卡,堪萨斯州”。[1] : 424 缩进和换行如此处所示。
其他版本[编辑]
这首诗的其他版本后来出现,通常没有出处,例如下面的版本。[6]不同的单词以斜体显示。
这首诗长十二行,对联押韵。每行都是抑扬格四音步,除了第五行和第七行,第五行多一个音节,第七行多两个音节。[7] [8] [9]
在流行文化中[编辑]
- 用作流行合唱团歌曲《纪念》中的歌词,由埃莉诺·戴利 (Eleanor Daley) 作曲,作词者为无名氏。版权所有 1995,加拿大多伦多 Gordon V. Thomposn Music。
- 1977 年 12 月 29 日,约翰·韦恩在电影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追悼会上朗读了这首诗,来源不明。[10]在听完约翰·韦恩的朗诵后,编剧约翰·卡彭特在 1979 年的电视电影《迟到总比不做好》中介绍了这首诗。[1] :426 [11] [12]
- 这首诗是葬礼和纪念仪式上常见的读物,当北爱尔兰一名被炸弹炸死的士兵的父亲朗诵这首诗时,这首诗被介绍给许多英国人。1995 年,这名士兵的父亲在 BBC 电台上朗读了这首诗,以纪念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将这首诗放在他的私人物品中,装在一个信封里,上面写着“致所有我所爱的人”。
- 这首诗的前四行刻在珠穆朗玛峰纪念碑的一块石头上,Chukpi Lhara,位于珠穆朗玛峰附近的杜格拉山谷。参考风和雪以及这首诗的总体主题,逝者的缺席,尤其引起了纪念碑所献给的那些“消失”在山脉中的亲人的共鸣。它也被复制在演员查尔斯·布朗森的墓碑上。[13]
- 这首诗也被用作DEQ歌曲《Still Alive》的歌词。
- 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对句被改编并用作Lyriel歌曲“Another Time”中歌词的一部分。
- 这首诗在《绝望主妇》第四季的“欢迎来到神奈川”中被朗诵。
- 这首诗被改编为莉齐·韦斯特歌曲《祈祷》中的歌词。
- 这首诗被改编用于电子游戏《魔兽世界》。[14]
- 这首诗的最后四行在《和班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中被背诵过。
- 这首诗是由丽莎(凯瑞·戈德利曼饰演)在 Netflix 剧集《来世》最后一集中朗读的,她是主角托尼(瑞奇·热维斯饰演)垂死的妻子。
- 这首诗出现在 NBC 电视剧Third Watch第五季第二集中。
- 在《中年谋杀案》第 9 季第 3 集中,安娜贝尔·巴特勒夫人( Siân Phillips饰)在弗雷迪·巴特勒爵士(乔斯·阿克兰饰)的葬礼上朗诵了这首诗(“泼妇狂奔”)。
- 1997 年 11 月 27 日,摇滚乐队INXS的创始成员兼主唱迈克尔·哈钦斯 (Michael Hutchence)的葬礼上,他的妹妹蒂娜·哈钦斯 (Tina Hutchence)在现场直播中朗诵了这首诗[15]
- 这首诗出现在 2023 年 BBC 系列剧《墙上的女人》中。
BBC民意调查[编辑]
为了配合1995 年国家诗歌日,英国电视节目《书虫》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以发现全国最喜爱的诗歌,随后将获奖诗歌以书的形式出版。[16]该书的前言称,《不要站在我的坟墓前哭泣》是“从书虫的角度来看,今年意想不到的诗歌成功”;这首诗“引起了非凡的反响……请求几乎立即开始出现,在接下来的几周内,需求总数上升到约三万首。在某些方面,它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代理诗……尽管如此处于竞争之外。” [17]这更值得注意,因为这位美国诗人的名字和国籍直到几年后才为人所知。2004 年,《泰晤士报》写道:“这首诗展示了抚慰失落的非凡力量。它变得流行起来,跨越国界,在丧亲卡和葬礼上使用,无论种族、宗教或社会地位如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