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星期一

1930年保定农村生活水平

 


1930年保定农村生活水平

廿六七史 民国百年

建国前,县内普通人家所食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农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饭、玉米面饼子、杂面、高粱面饼、荞麦面、山药面。春节前,几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馅馒头、摊折饼。春季,贫困农户多采集嫩树叶、榆钱、野菜拌以玉米面蒸或炒后吃。灾荒年头,谷糠麸子也成为贫苦人家的主食。人们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红白萝卜,间有蔓青等。枯菜季节多以咸菜、干白菜、萝卜干和酱佐食,平时很少吃鱼、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点儿.按消费量的多寡,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消费排位依次为:玉米、小米、高粱、小麦、绿豆。

粗细粮比例:调查统计还表明,地主富农的粮食消费也是以粗粮为主,粗粮大约占70%。东顾庄最大的地主杨继平有200多亩地(也是11村调查中最大的地主),平常只是他和其母单独吃点白面,谓之开小灶;家里其他人和长工一个灶吃饭,自然以粗粮为主  。初夏季节,收了麦子,大家就吃几顿白面面条,在他们看来,就算是一种了不起的奢侈了。只有几户最富有的人家才能吃白面一直吃到八月,不过也就是吃到八月。据统计,在1930、1936、1946年三个时点上,小麦在口粮中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大约平均在20%,其中1936年小麦比例稍高一点 (20.29%)。

据统计,1930年平均每人消费口粮157公斤,以五口之家计,每户一年消费口粮828公斤。1936年和1946年人均消费分别为159.2公斤、159.46公斤,好像变化不大。平均起来大约每人每天不到一市斤。贫农人均267.99市斤。

农民家里通常不烧火,也不备热水和茶叶。只在做饭时生火,而且只要烧熟几把小米就不再烧了。平常不烧开水,都是喝生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所以,暖水瓶没有成为生活必需品。当农民生活稍好一些后,就要购置暖水瓶,可见没有成为必需品,并非生活中不需要,而是购买力太低,暖水瓶竟成为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1930年,11村2119户农民中,只有2只暖水瓶,1936年总共有4 个,1946年有18只(农户此时已增至2595家),暖水瓶仍是微乎其微的奢侈品。

清苑农户有一个普通的习惯,就是家里来客也不烧水,而是让孩子拿上一把小茶壶去买一壶水,卖水时还给放上一小撮茶叶。当时一般村里总有那么几户专门烧水卖水,对于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消费热水的村民来说,一次花费一两分钱去买水,当然是最经济的办法,集中烧水卖水者也有一些薄利。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即使这样很小的事情后面,也包含着农民们很精明的计算。

11村调查资料中,我们没有发现农民日常茶、糖消费的统计或说明,大概这方面的消费太少了,故而略去不计。不过从买开水待客的习惯作法中,可以发现茶叶消费的一点线索。喝茶一定要用开水,平时喝生水,意味着农民平时没有喝茶的习惯,招待客人时才特意买“放上一小撮茶叶”的开水,家里则不备茶,很明显,农家喝开水与喝茶都是偶然的消费。表6-1表明,在各类农民家庭的饮食消费中,仅粮食一项就占90%以上,副食主要靠腌咸萝卜,甚至连咸萝卜都吃不上,在这样的饮食结构中,没有喝茶的习惯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消费品里最普通的有烟酒二项。酒以小米酿造的黄酒(色黄,味较淡)与高粱酿造的烧酒(制造程序较繁,性极烈)二种最通行。只有极个别大户才雇用酒师酿酒,满足自家消费;一般农家每年的饮酒消费颇为有限,除过年过节和极个别场合外,平日很少饮用。据统计,1930年户均消费 1.66公斤,人均消费0.33公斤。从1936、1946时点看,并没有什么变化,还稍有下降。民国初年以前,农民都吸“旱烟”。纸烟输入之初,价格昂贵,销路不广,只有富裕户偶尔备之待客而已。1930年前后,开始生产劣等纸烟如“大婴孩”牌纸烟,价廉而性烈,适于农民消费,于是纸烟的销用才渐行推广,每户一年大约消费8盒纸烟。

资料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编《二十八年来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