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北京人,特别是部队大院子弟当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

  “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海军的大庙”指的是海军办公大楼,绿色琉璃瓦顶,高柱大墙巍峨气派。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工程具体组织者和指挥者为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

  “空军的楼”是指当年的设计匠心独具,我军最高的空军指挥机构俨然就象一架呼啸起飞的战鹰,两个翅膀凌空翱翔,让人看着就想高歌一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总后的礼堂第一流!”绝不吹嘘。建国初期,除了中华门国务院,还没有哪座建筑能与总后礼堂媲美。建国十周年,有了十大建筑,总后礼堂仍被誉为“小人民大会堂”或“人民大会堂第二”。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近的你从公主坟起,板着指头一溜数数看:军博老干部活动中心、卫戍区司令部、空军大院、海军大院、通信兵大院、原炮兵大院、原装甲兵大院、301医院、原铁道兵大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原政治学院、北京军区,远了包括总参各部委大院、国防部大楼、总政大院、军科院、国防大学、、、还没听说有哪个部队大院的礼堂“盖”过总后大礼堂的,它仍然是傲冠群首,独领风骚。

  海军的大庙

  沧桑可巨变,历史将永存。经过60多年的积淀,海军大院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人民海军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每当我走在海军大院的路上,这一张张老照片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犹如品味岁月酿就的老酒,仿佛可以听到那个年代前辈们奋斗的号角声。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多少往事、多少人物,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可镜头下的照片却保留至今,有幸被我们见证。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找寻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温珍贵的历史瞬间,回忆值得铭记的岁月。希望这一张张老照片,可以带你穿越时空走进曾经的海军大院。值海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致敬一代代海军大院的人们!致敬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人民海军70华诞!

  

  老照片定格的是瞬间,保存的是永恒的记忆。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军大院黄楼的照片。说到海军大院,就不能不提黄楼,它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黄楼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至今仍在使用。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因办公大楼外墙呈黄色,故俗称黄楼。黄楼极具中国民族风格,外表似庙宇殿堂,在当年的西郊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那时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第一流”。海军的大庙指的就是黄楼。

  

  远眺海军大院黄楼,黑白的照片,或许没有如今的彩照那么鲜艳,但是它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与渴望,期待从那淡淡的颜色里找到一丝情怀。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黄楼的东南方向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黄楼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当时,在黄楼两侧各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绿树成荫,人们经常在这里休息散步,孩子们温习功课,嬉戏玩耍。上世纪50年代末,黄楼后面背阴的空地,每年冬天用水浇冻成滑冰场,两三个篮球场大小,供大家滑冰娱乐。据老一辈讲,那时的大院好一派乡野风光,除了新盖的几幢房子,许多荒地野草丛生,坑坑洼洼,松柏林立,隐隐可见昔日坟场,拉上几道铁丝网就当是围墙了。

  

  在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设计建造于1968年。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七一诞生纪念日。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

  

  这是毛主席塑像上半身的特写照片,非常精致逼真。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精神矍铄,目光远视,炯炯有神,慈祥而略带微笑,一手背执军帽,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的现场照片(之一)。“指战员们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迈着雄壮的步伐进入会场”,会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数千名海军官兵站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巨大的红色标语高高地横拉在楼顶上,红底金字的题词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黄楼西侧还没有任何建筑,黄楼前面的广场非常开阔,如今广场空间已大大压缩,被道路、绿地和其他建筑所占用,要想举行当年那样的盛大庆典,是不可能的了。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现场照片(之二)。“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巨型红色标语牌。会场造势具有明显的文革时期的狂热特征。这是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或许你就参过这场典礼,或者你在海军大院经历过如此盛大的场面,那么带着烙印的老照片一定会勾起你特别多的回忆。

  空军的楼

  空军大院在复兴路14号,是所有北京军队大院中最牛的,因为空军大院门口大影壁的题字是“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这是一句具有文学艺术的题字,由此可知空军大院的地位。

  而海军大院和陆军大院则地位相对来说要低很多,海军大院的题字是“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相比之下空军大院十分的牛。

  

  这是中国空军徽标

  

  大门上悬挂着八一军徽

  

  主办公楼广场前的五星红旗

  

  空军大院位于复兴路公主坟一带,是西部所有部队大院离城最近的一个,空军大院往西有海军大院、总后大院等。

  空军大院银杏树和银杏叶铺就的“黄金大道”,在北京遐迩闻名,因为外面人进不来,所以这条北京最优质的银杏大道比钓鱼台和其它地方的银杏大道要安静得多。

  总后的礼堂第一流

  

  这张照片是“我军营区知名历史建筑掠影——总后勤部机关礼堂”。照片说明是这样表述的:该建筑为总后勤部机关礼堂。始建于1952年,建筑面积5295平方米。建设者将古建筑精美的绘画雕刻工艺与现代建筑完备的功能设计相结合,是建国初期我国著名精品建筑之一.

  可惜,这已是总后机关大礼堂最后的“遗照“了。2011年,在建设现代化新型大礼堂的创意中,在一片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它已轰然倒塌。

  总后大院兴建时,中苏关系还在蜜月中,大院各生活楼群基本是照搬苏联的“陆军大院”。当时所有的军队大院都是统一制式,布局直接照搬苏联‘陆军总部’的图纸。唯有总后大礼堂,没有教条式的照搬苏联专家的意见,那时总后建筑设计所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和北大建筑设计系招来几位朝气蓬勃的,梁思成大师的得意弟子参军入伍。聚集体的智慧,设计出连苏联专家也叩首同意的自成一体的图纸,无论在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高度还是结构装饰等方方面面,既不失苏联建筑的厚重、华贵、凝重的欧式洋范儿;又张扬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古朴、精美、壮观的博大深邃。礼堂前厅宽阔的明亮度、演出大厅舒适的空间感,真皮座椅丝绸般的柔滑,边沿椭圆的中式大舞台的连贯大气,悬垂的绛紫色丝绒幕布上的金箔云纹,穹顶和周遭对称布局的雕梁画栋,无疑带给人们许多美好的享受和自豪。站在礼堂对面远远直面望去,广角散开的门前台阶,提高了总后礼堂身姿的威严;弯曲衔接的汉白玉龙凤呈祥雕饰,增添了这座独一无二建筑的的雍容华美。据说,仅金箔贴饰就用去了200多两。

  当然我们也忘不了这座礼堂初建时,差点夭折的尘封往事。听闻是敬爱的周总理某次外出视察工作时,专机在西郊机场起飞后,俯视看到了在西郊居然有如此大的工程工地、有如此华丽的雏形建筑,很是吃惊。经查是在建中的总后礼堂,报请毛主席,批评了总后勤部当时的领导。那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2年,何况志愿军战士还趴在朝鲜战场上,就着冰雪吃炒面。杨立三老部长主动承担责任并做了深刻的检查,立马工程缩减,原来礼堂设计还有第三层是个舞厅,被减掉了。1954年总后礼堂落成,可惜杨部长已病逝了。从此,它一直是部队机关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无论是政治集会还是文化娱乐,总后礼堂承担起举足轻重的时代载体作用。那时的人们很容易理解,无论是统领建国伟业的批评者还是浴血江山被批评的开国将领,都有着一颗金子般敞亮的心,所言所行均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坐在大礼堂内舒适的软皮座椅上,久久地凝视着旷达肃穆的主席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杨立三、黄克诚、洪学智、邱会作、赵南起等一位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历任总后指挥员及其伴随着他们的那个时代——或功成名就,或跌宕起浮,总后的发展史就是共和国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军队成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出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