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满地区系指原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即今延边地区,包括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敦化等地,既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抗日武装斗争开展较早的地区。 1919年朝鲜爆发“三·一”运动后,一大批朝鲜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流亡到东北从事爱国独立运动和革命活动,东满地区的延吉县成为朝鲜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中心。“九一八”事变更加激起广大朝鲜族人民群众的仇恨,他们和广大汉族群众一起投身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中去打击敌人。 为了加强对东满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共满洲省委早在1928年就派党员到这里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1928年夏成立了东满区委。1930年8月,建立延和中心县委;1930年10月成立东满特委,廖如愿任书记,王耿任组委,朱某任宣委,杨林任军委,党员发展到600多人。
1931年秋,在中共东满特委和朝鲜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斗争和1932年的春荒斗争,在此基础上,各县比较普遍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 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指示,要求把建立抗日游击队、开展反日游击战争作为东满党的主要任务,为此,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根据上级指示,部署建立游击队的工作,到1932年秋,全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
1932年春,延吉游击队成立,它是东满地区创立较早的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负责人为林承奎、崔贤、朴春、朱镇等,约有40余名队员。同年9月,延吉游击队扩编成延吉游击大队,任胜奎为队长,朴吉任政委,全队约130余人; 1932年春,汪清游击队成立,队长金哲,全队共30人。后救国军前敌司令吴义成率队来到汪清县,汪清县委派李光等10余名同志前去参加救国军,吴义成接纳他们为救国军别动队,后来也成为汪清游击队的骨干力量。 1932年11月,汪清游击队、别动队与由安图、宁安转来的两支反日游击队合并,正式成立了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为梁成龙,政委为金日成,队员90多人,编成3个中队。另外,县委还领导成立了少先队和自卫队400人,作为游击队的后备; 1931年12月,中共珲春县委建立了军事准备委员会,在大荒沟和烟筒砬子抽出一批党团员进行军事训练,于1932年1月在大荒沟成立了突击队,队长姜锡焕,政委方铁山,参谋长李国镇,队员15人。
1932年3月,在烟筒砬子也成立了突击队,命名为珲春游击队,队长姜一武,队员20人。 1932年7月,这两支突击队分别改编为珲春岭南反日游击队和珲春岭北反日游击队。岭南游击队队长姜一武,政委林青;岭北游击队队长为姜锡焕,政委朴斗南(后叛变)。同月,救国军王玉振旅第13连连长孔宪琛带领16人加入岭北游击队。 1932年11月,岭南、岭北两个游击队合并,成立了珲春县游击队,编为1、3两个大队。第1大队长林青,政委崔斗星,以烟筒砬子为根据地活动;第3大队长孔宪琛,政委尹锡元,以大荒沟为根据地活动。 1933年2月,救国军吴义成部溃散后,有30余人加入了珲春游击队,至此该队共有120人,于1933年4月,成立了珲春游击总队,总队长孔宪琛,政委朴泰益; 1932年初,和龙县委在开山屯、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赤卫队、突击队进行夺枪斗争。1932年7月,手枪队成立,队长蔡奎镇;开山屯游击队成立,队长车龙德;大砬子游击队成立,队长金昌涉;平岗游击队成立,队长金世,指导员崔成权。
1932年12月,这几支游击队合并,成立了和龙反日游击中队,中队长金世,政委金嫂,下设2个小队,全队40余名。1933年3月,改编为和龙游击大队,大队长张承汉,副大队长金昌涉,政委车龙德,全队发展到80余人。 东满各县游击队成立后,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选择反日运动有广泛基础又有相当的武装力量以及地势适于防守的地区,陆续建立起一些抗日游击根据地。如延吉游击队的依兰区、瓮区;珲春游击队的大荒沟、烟筒砬子;和龙游击队的渔浪村;汪清游击队的嘎呀河和大、小汪清等多块游击根据地。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援,到1933年5月后,东满全区游击队已发展到约500余人,440余支枪,成为东满地区打击日伪军的一支有生力量。 东满各县的游击队在东满特委和各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同日伪军的频繁战斗中,顽强奋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防碍了游击队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1931年秋,在中共东满特委和朝鲜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斗争和1932年的春荒斗争,在此基础上,各县比较普遍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 1932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指示,要求把建立抗日游击队、开展反日游击战争作为东满党的主要任务,为此,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根据上级指示,部署建立游击队的工作,到1932年秋,全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
1932年春,延吉游击队成立,它是东满地区创立较早的一支抗日武装。游击队负责人为林承奎、崔贤、朴春、朱镇等,约有40余名队员。同年9月,延吉游击队扩编成延吉游击大队,任胜奎为队长,朴吉任政委,全队约130余人; 1932年春,汪清游击队成立,队长金哲,全队共30人。后救国军前敌司令吴义成率队来到汪清县,汪清县委派李光等10余名同志前去参加救国军,吴义成接纳他们为救国军别动队,后来也成为汪清游击队的骨干力量。 1932年11月,汪清游击队、别动队与由安图、宁安转来的两支反日游击队合并,正式成立了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为梁成龙,政委为金日成,队员90多人,编成3个中队。另外,县委还领导成立了少先队和自卫队400人,作为游击队的后备; 1931年12月,中共珲春县委建立了军事准备委员会,在大荒沟和烟筒砬子抽出一批党团员进行军事训练,于1932年1月在大荒沟成立了突击队,队长姜锡焕,政委方铁山,参谋长李国镇,队员15人。
1932年3月,在烟筒砬子也成立了突击队,命名为珲春游击队,队长姜一武,队员20人。 1932年7月,这两支突击队分别改编为珲春岭南反日游击队和珲春岭北反日游击队。岭南游击队队长姜一武,政委林青;岭北游击队队长为姜锡焕,政委朴斗南(后叛变)。同月,救国军王玉振旅第13连连长孔宪琛带领16人加入岭北游击队。 1932年11月,岭南、岭北两个游击队合并,成立了珲春县游击队,编为1、3两个大队。第1大队长林青,政委崔斗星,以烟筒砬子为根据地活动;第3大队长孔宪琛,政委尹锡元,以大荒沟为根据地活动。 1933年2月,救国军吴义成部溃散后,有30余人加入了珲春游击队,至此该队共有120人,于1933年4月,成立了珲春游击总队,总队长孔宪琛,政委朴泰益; 1932年初,和龙县委在开山屯、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赤卫队、突击队进行夺枪斗争。1932年7月,手枪队成立,队长蔡奎镇;开山屯游击队成立,队长车龙德;大砬子游击队成立,队长金昌涉;平岗游击队成立,队长金世,指导员崔成权。
1932年12月,这几支游击队合并,成立了和龙反日游击中队,中队长金世,政委金嫂,下设2个小队,全队40余名。1933年3月,改编为和龙游击大队,大队长张承汉,副大队长金昌涉,政委车龙德,全队发展到80余人。 东满各县游击队成立后,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选择反日运动有广泛基础又有相当的武装力量以及地势适于防守的地区,陆续建立起一些抗日游击根据地。如延吉游击队的依兰区、瓮区;珲春游击队的大荒沟、烟筒砬子;和龙游击队的渔浪村;汪清游击队的嘎呀河和大、小汪清等多块游击根据地。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援,到1933年5月后,东满全区游击队已发展到约500余人,440余支枪,成为东满地区打击日伪军的一支有生力量。 东满各县的游击队在东满特委和各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同日伪军的频繁战斗中,顽强奋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防碍了游击队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