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商業周刊--利比亞的”茉莉花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昨日之敵是今日之友......這是一場真實的戰爭,這些兄弟現在自由的了。」這是2010年3月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之子--薩伊夫說的話。他所指的是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三次行刺其父,也是現任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的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Libyan Islamic Fighting Group)領導人。

像我這樣的以阿拉伯世界獨裁體制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者,對薩伊夫態度的大轉折並不驚異。阿拉伯獨裁體制,並沒有自我改革的能力,倒是對如何延續獨裁駕輕就熟。

設置多頭安全部門、大規模迫害反對派(既有真實的,也有人們杜撰的)、濫刑、長期審查和壓迫,這些都是格達費、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突尼西亞前總統賓阿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以及其他阿拉伯專制元首所慣用的伎倆。

但除了在利比亞國內侵害人權之外,格達費還炮製了一系列海外恐怖事件,這讓他成了國際社會唾棄的對象。石油收入和近幾年擺出的鴿派姿態讓格達費又苟延殘喘了幾年。

利比亞開展了兩大公共項目,明日利比亞(Libya Tomorrow)和格達費發展基金會(al-Qaddafi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不過,這兩個專案的背後都有利比亞軍事情報局(Libyan Military Intelligence)的身影,隨時監控活動的大方向。

薩伊夫的「改革」還包括釋放一批政治犯,特別是已宣佈效忠格達費的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成員。但確實的增進政府透明度和義務的舉動,比如公開石油財富和國家支出數字,以及對反人權罪行展開認真調查等。

這些「改革」純屬文過飾非,受到了格達費體制內部其他派系的挑戰,其中以薩伊夫的兄弟穆塔希姆(Mutassim)、薩阿迪(al-Sa’adi)和哈米斯(Khamis)所領導的派系最為引人矚目。兄弟相爭的幕後推手是安全機構:安全內衛部隊(Internal Security Forces)、革命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mmittees)以及牽涉不深的利比亞安全局(Jamahiriya Security Apparatus,對外情報機構)。

2010年3月,我到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出席一個「民族和解」會議,薩伊夫當面和安全官員衝突,著實令我吃驚。安全內衛部隊的頭目哈立德上校(Colonel al-Tuhami Khaled,此人現為利比亞反人權案的另一位主要嫌犯),拒絕將薩伊夫的改革稱為「和解」。他說,這是「異端的懺悔」。

從最近此起彼伏的起義潮看來,阿拉伯世界先前出現的所謂「改革」,努力似乎僅僅是為了延長專制獨裁、躲避非法濫用權力的懲罰。阿拉伯國家的改革「爭論」,實際上是安全和軍事部門各派系關於維持現狀方式的鬥爭。

而阿拉伯人民當然早已明白統治者絕無改革之意。這就是為什麼如今大批阿拉伯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欲推翻現行體制,投入自由的發展中世界的懷抱。阿拉伯人民正在創造著歷史,用幾十年來暴力鎮壓受害者的鮮血、汗水和眼淚創造著歷史。

曾經有記者問我如果再次見到薩伊夫會對他說些什麼。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在國際刑事法庭上見到你和穆巴拉克。」在阿拉伯,許多和我同齡的人,都會像我這麼說吧。

本文獲「Project Syndicate」授權刊登

作者簡介_阿紹爾 

奧馬爾•阿紹爾是艾克賽特大學中東政治講師、艾克賽特大學阿拉伯和伊斯蘭研究所中東研究專業研究生專案主管,著有《聖戰者的去極端化:改變伊斯蘭武裝運動》。

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大師開講-利比亞的”茉莉花革命”是怎麼發生的 (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