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

极权主义(英语:Totalitarianism)



政体
政治系列
政体列表
政治主题页
编辑
极权主义英语:Totalitarianism,或称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一词由totality(总计、总和)一字而来,具有集中权力的意涵。“权力主义”通常是指:某一人或政党、特定群体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一切决策、政治权力、概念的定义、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没有第二人或是其他群体(如政党、民间团体等)可以分享其权力(例如:法西斯极权、共产极权)。在此一政体下,政府当局能行使绝对与集中之权力,透过宣传(或称洗脑)与动员,控制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每一个体均受政党或政府掌控,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异议言论亦受政府压迫。[1]
形成于20世纪初叶垄断资本的统治确立、工人革命运动高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流行于德国奥地利,倡导人为奥地利人史盘。认为社会是人们精神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构成所谓“有机全体”。社会分成两个从属全体:一个是目的,包括宗教、哲学、政治等生活;另一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称为“经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而手段影响目的;因而主张发挥精神的创造作用,特别是加强资产阶级国家的“组织”功能,并主张按职业团体来组织国民经济。又提出“全体主义经济学”,其任务为研究如何组织各种手段以实现社会目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法西斯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目录

  [隐藏

[编辑]用法

此一词由乔瓦尼·秦梯利发明,从贝尼托·墨索里尼所统治的法西斯意大利开始流行。詹蒂莱为墨索里尼撰写的《法西斯的教条》(Doctrine of Fascism)之中,使用了“中央集权至上论”(statolatry)与“极权主义”这两个词汇。根据这两人对极权主义的描述,此一词的原始意义是,政府的主要意识形态主导,或起码影响着大多数人民的社会。他们宣称,基于广播与印刷媒体的发展和垄断,大部分现代国家会因为政府使用大众媒体宣导自己的意识形态而成为上述的极权国家。
虽然此一词的本义是指“掌握一切的全能政府”,许多类似的政权与统治方式也被贴上了这个标签。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与《历史决定论的贫困》(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两本书中,对极权主义做出批评:他把“开放社会”(自由民主)与极权主义作为相对词而讨论。

[编辑]冷战时代的研究

政治学者卡尔·弗雷德里克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最早在大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专业调查中广泛使用这一术语。他们将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法西斯统治作为极权主义的范例。对弗雷德里克与布热津斯基来说,定义极权主义需要以下几个彼此关联、有机结合的要素:主张极端的二元论的官方意识形态,并且无所不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制造的理想主义理论导向;一党专政(尤其是独裁者领导下的一党专政);一个系统从事恐怖活动的特务机构;对通信、交通和暴力手段的垄断以及通过国家计划对经济实施的中央指导和控制;政府垄断大众传媒[2]
这种统治最初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的混乱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独裁政府垄断现代化武器及交通通信方式,为极权主义在意大利德国苏联的泛滥创造了的条件。

[编辑]左翼的观点

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将极权主义的概念扩大至所有发达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极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技术和控制手段对人的统治能力。他们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这一改善是以牺牲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相反导致了更高的异化阶段。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而实证主义哲学对科学客观性的维护,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实证主义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排除了哲学的价值判断和形而上学性,因而不过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压抑文明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单面性的(one-dimensionality)社会,它一方面是技术理性对社会和人的全面统治,另一方面是社会和人性的全面异化。发达工业社会在物质、意识和思想方面的单面性完全排除了否定的力量和否定的思想。
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学者认为,自由主义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一样具有极权主义性质;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有一种直接的联系,自由主义必然导致极权主义。因为,技术已经成为总体异化的工具,自由主义、工业文明从自身产生了极权国家,纳粹主义不过是那种不断强调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化所固有的非理性统治倾向的顶点。

[编辑]与威权主义之分别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由authority(权力)一字而来。简言之,即集中权力于某一群人(通常为政党),一切决策、政治权力、经济政策皆由执政党“一党专政”,个人不得垄断国家政治权利,更没有其他政党可以分享其权力。
通常,“极权主义”与“威权主义”两种观念极易混淆。其间的分别有不同说法。但极权主义比威权主义更强调政治透过宣传机器、资源动员、与意识型态对思想和生活各层面的全面控制。
较新一派说法是前者指的是某垄断政权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团体”,如中共苏共,而后者则是某垄断政权的“个人”,如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希特勒为中心的纳粹主义政权;苏联肃反期间以斯大林为中心的布尔什维克政权;1949年1976年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政权;以及统治北朝鲜至今的金氏家族(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政权。
极权主义的政府权力较大而且介入所有社会活动,而不只限于政治层面,并且更依赖宣传来动员大规模的群众集会,还有时会破坏各种低层次的人际关系,把社会的凝聚力集中在国家的事务。意识形态对于极权主义政权来说,是极端重要的,甚至其独裁者们都不得不服从于其编造的意识形态谎言。而意识形态对于威权主义政权则不如极权主义政权那么重要。
一般来说,极权主义包括以下四点:
  1. 意识形态高于一切,信息封锁和宣传垄断,大多数的人们生活在被意识形态所包裹的虚假的生活之中。
  2. 极权主义并不是一种统治方式,而是一种操弄人民的运动方式,极权主义通过周期性的不断的运动来生存。极权主义并不限于在一个国家内进行统治,它必须通过不断地输出所谓的“革命运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极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全球极权主义”(哈维尔语)。
  3. 国家永远第一 (但通常只是政权作为凝聚向心力的口号,其实是以“党的意志”为第一考量)
  4. 一党专政甚至一人专政(除了执政党或领导人外,不允许其它党竞争及轮流执政,许多也会保留部分傀儡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使政权合理化)
极权政治比独裁政治多出了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它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目标要达成;二是为了达到这目标,它必须推行泛政治主义手段。
影响力最大的几位研究极权主义的学者,例如卡尔·波普尔瓦茨拉夫·哈维尔哈耶克以赛亚·伯林汉娜·阿伦特、卡尔·J·弗里德里希(en:Carl Joachim Friedrich)、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与胡安·林兹(es:Juan José Linz)对极权主义的定义有些许不同。
共同的认知是,极权主义动员全民支持政府与唯一的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排除与国家目标相左的工会教会政党公民社会等异己。极权国家通常以一党专政秘密警察(例如:德国的“盖世太保”)、透过政府控制的大众媒体(例如:苏共的党营媒体“真理报”和中共的党营媒体“人民日报”)进行宣传个人崇拜、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大众监控、以及国家恐怖主义等手段维持权力。

[编辑]当今极权国家列表

[编辑]社会主义国家

[编辑]其他国家

[编辑]见于文学作品

[编辑]参考文献

  1.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极权主义 于2011 年4 月11 日查阅
  2. ^ C. J. Friedrich and Z. K. Brzezinski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2d ed. 1967)

[编辑]研究书目

  •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编辑]参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国抗暴地图


在较大的地图中查看全国抗暴地图 National uprising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