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Biroules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张文中
本周一是“六四” 23周年纪念日,香港18万市民走上街头,一如既往举行烛光纪念晚会,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为大家介绍有关纪念“六四”的分析评论。香港《明报》的社论称:“最近几个月,不时传出总理温家宝提出平反六四但未获接纳的消息,英国《金融时报》3月间引述中共高层消息称,温家宝曾经3次建议中央平反六四事件。”“内地社会、经济所面对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是出路,若温家宝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平反六四,合乎他一贯的思路逻辑。六四事件是横亘在官方和民间的一条巨刺,若实事求是地使之消融,大焉者可以使民族提升、国家发展,小焉者,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会事半功倍。”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使得六四纪念有了不同往年的一些重要聚焦。首先,当然是中共18大将届,权力的即将交替给中国的政治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六四至今,中共的领导核心,进入了第三轮的交替。18大之后的领导核心,将没有一个人参与过23年前中央处理六四事件的决策,这对未来中央高层重新审视六四事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当然,如果以为今明两年内就可以平反六四,那也未免太过乐观。因为虽然中共领导核心再度交替,但是,不少当事的高层仍然健在,有的甚至还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期待在今秋18大和明年两会之后,新的习李体制就可以大刀阔斧重评六四,未免不太现实。同时,如果在重评六四和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功过定论上,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形成不了像评价文革和毛功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党内共识,恐怕六四重评也难以实现。”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多年来,年年纪念六四,除了希望为六四取得公道的历史评价、悼念为中国民主运动而牺牲的人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能够建立一个‘为生民立命’的自由民主社会,与西方民主国家分享善治的德性和价值,真正体现21世纪中华民族大国的复兴。” “1989年‘六四事件’前,中国知识分子把民主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政治领导人身上,冀望领导层能够从上而下推动民主改革,但愿望最终化为泡影。
六四之后,在现实政治下,更多的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亦即通过基层民主选举、从行政村逐级向上迈开民主步伐抱存希望,探索一条自下而上推进民主化的道路。然而,很清楚看到,在目前中国威权政府的结构下,基层民主需要得到政府的默许和支持,才能正常地发展。因此,无论是从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推动政治民主化,只是方向性发展路线,更核心和现实的关键是改变中国威权政府的权力结构,建立一个需要对下问责的政治责任体制。”
香港《明报》署名卢子健的评论称:“陈光诚、艾未未、赵连海、胡佳、刘晓波等一个又一个的个案,显示在中国全面实践人权法治是漫漫长路,但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名字亦同时告诉我们,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一天一天地成长。八九年民运诉求焦点集中在反对贪污官倒、争取民主人权。今天公民社会的诉求比当年更广更深得多。除了民主人权外,政府的社会政策、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文化保育、劳工权益和职业安全、食物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等等,都有公民社会的影响所在。”
“一场惨痛的巨大悲剧可说是从负面令我们不能忘记六四事件,但这23年来中国的公民社会所展示的巨大生命力,亦令人无法不怀念六四事件。八九民运人士的鲜血让中国的民主人权土壤变得更肥沃,现在不同的维权运动和公民活动争妍斗丽,正是‘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rf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