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中国政府及支持中国政府对东突厥斯坦保持主权之人士称之为新疆独立运动(简称疆独运动或疆独),[1],是东突厥斯坦(新疆地区)的民族分离运动[2]。
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国旗,图案与土耳其共和国国旗相似
东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国国旗,依然沿用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的图案,这一旗帜至今仍被继续 名称由来
突厥人是指使用突厥语的人民。在今天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在中国史书上译作“铁勒”,突厥在中国史书上专指于公元6世纪建立第一个突厥人国家的、兴起于阿尔泰山的阿史那部落。尽管二者在中国史书上的名字有异,但在当时留下的突厥文碑铭中,中文所提到铁勒和突厥的地方突厥文都写作“Turk”。历史上的突厥人曾包括许多的部落,比如阿跌、浑、薛延陀、回纥、黠戛斯、葛逻禄、钦察、乌古斯人等等。这些部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分化、组合,在今天形成了分属不同国家的多个民族。以突厥人为民族主体的国家有土耳其、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俄罗斯联邦内的一些自治共和国,如鞑靼斯坦、哈卡斯、巴什基尔、萨哈等等。中国境内的突厥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以及被划入蒙古族的图瓦人等。
“突厥斯坦”一词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的国家”。该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中,指包括河中地在内广大的中亚地区。“突厥斯坦”这一地理称谓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使用,在从8世纪开始的不同时期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至18世纪,随着东部“突厥斯坦”被满族建立的清帝国所吞并,东西两部分原本通畅的联系开始变化。于是“东突厥斯坦”一词开始被使用。同时,保持政治独立的西部即被称为“西突厥斯坦”或狭义上的“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国家沦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于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中国突厥斯坦”。
观点与主张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大致相当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下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在政治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1759年被清帝国控制之前,与中国没有直接隶属关系,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设行省之间与中国是与朝鲜、越南等相类似的宗藩关系。因此,认为被中国吞并是以1881年大起义被镇压为开始的。(中国方面不认可这种说法。)为维护当地居民的独立自主,应该重新脱离中国的统治,恢复独立。 在经济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1759年被清帝国控制之前,一直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经济贸易体系之内,和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仅有民间的转口贸易。 在文化上,在突厥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以来至今,该地区的文化均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同一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具体而言是突厥—波斯伊斯兰次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等国一样属于中华文化圈。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要求实现东突厥斯坦原住民的政治自决与自治。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对东突厥斯坦自然资源的掠夺;停止在东突厥斯坦境内的核试验(中国政府已于1994年停止在当地的核试验);保护东突厥斯坦自然环境。要求中国政府停止旨在人为改变东突厥斯坦人口构成的移民;并将1949年后的中国移民迁出;停止以华化为目的的对当地民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蒙古)文化的破坏;停止以中文代替本民族语言教学的教育政策;停止限制宗教自由的政策等等。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发展史
清帝国时期
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
泛突厥主义是由19世纪的鞑靼民族主义者创造的,在20世纪由土耳其帝国接手。他的目的是把所有属于突厥语族的民族(土耳其族、乌兹别克族、维吾尔族、土库曼族、阿塞拜疆族、吉尔吉斯族、哈萨克族、鞑靼人、巴什基尔人等民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大土耳其国家。泛突厥主义者的口号是“祖国不是土耳其,对土耳其人,突厥斯坦也不是祖国。祖国是广大的统一的“图兰”(Turan,即从天山到土耳其广大地域的统称)”。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后期由奥斯曼帝国的宗教学家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土耳其苏丹兼宗教领袖哈里发的领导下,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成立一个跨民族的伊斯兰教大国。英国和德国都企图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扩大其领地。英国试图通过控制英属印度的穆斯林精神领袖阿迦汗一世,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把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埃及和法属北非(马格里布)都扩张到英国的殖民地范围中。德国则通过土耳其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抵抗英国的扩张,同时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实现“从柏林到巴格达”的殖民梦想。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新疆派来了大批的教师和宗教人士,在喀什、伊犁的上层维吾尔族纷纷把子弟送到土耳其和德国留学。当时在新疆,学校有两种。一种是老式的宗教学校,只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叫乌苏勒·卡德木(察合台文 اوسول قدیم);另外一种是新式学校,除伊斯兰教经典外,还教授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叫乌苏勒·加德(察合台文 اوسول جدیی)。泛伊斯兰主义者主要利用老式学校,泛突厥主义者主要利用新式学校,向新疆儿童灌输泛突厥主义思想。
中华民国时期
东突厥斯坦民间发生数次武装暴动,时间贯穿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执政的全部时段,其中还两次建立了政体为共和国的政权。其中东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有苏联支持的背景。
1931年,穆罕默德伊敏于哈密起兵,反对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独裁及专横统治;甘肃军阀马仲英亦乘机派兵入疆,大战盛世才。 1933年,南疆的地方豪强乌斯满和铁木耳在喀什地区进行独立运动。在日本、土耳其、德国和英国等方面的支持下,阿图拉的沙比提大毛拉于1933年11月12日(回历1852年7月24日),在喀什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史称“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由阿克苏的泛突厥主义者和加尼亚孜为总统。外交部长是和田人哈生木江阿吉,军政部长是喀什人乌拉孜拜克,教育部长是阿布都喀里木可汗,司法部长是喀什的知识分子扎里夫·哈里阿吉。军事首脑是玉素甫江。1934年,这个政权被败退南下的军阀马仲英的军队推翻,其领导人纷纷前往土耳其、英属印度(克什米尔)和日本。
1944年11月12日,在新疆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起义军手中时,艾力汗·吐烈(苏联乌兹别克人)获得了“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
1945年1月5日宣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
1945年期间,经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交涉,双方同意派代表进行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方面派出了张治中,三区派出了热黑木江(团长)、阿不都哈依尔·吐烈、阿合买提江三人代表团。苏联派出一位代表。经过八个月谈判后,制定了十一条和平条款,取消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名称,恢复伊犁、塔城、阿山三个专区的建制,以外蒙古独立换取新疆不独立。
俄国、苏俄及苏联的影响
沙俄政权灭亡后,尤其是西突厥斯坦的苏维埃政权巩固后,苏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插手新疆,意图将其“外蒙古化”,建立一个脱离中国的、为苏俄控制的独立地区,或者一个象外蒙古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1933年,苏联在北疆的阿山地区策划了反新疆金树仁政府的政变,由阿山地区哈萨克族头人沙里福汗策划宣布独立。但是被新疆主席金树仁及时派兵镇压下去。同年接受苏联资助和培训的和田人伊敏·布格拉靠着英国支持,成立了“和田埃米尔国”(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自任“和田埃米尔”,势力范围包括喀什及和田。随后任新疆省主席的盛世才曾经先后向苏联驻迪化总领事兹拉什金(Злащкин)和阿布列索夫(Априсюв)表示,要求将新疆作为苏联的一个自治区或加盟共和国。条件是苏联出兵帮助他击退马仲英部队对迪化等地的进攻。苏联派兵,伪装成“阿勒泰军”,盛世才战胜马仲英,伊敏流亡海外,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灭亡。但是苏联顾忌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干涉,没有贸然宣布吞并新疆。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苏联多次试图吞并新疆地区,将其改为“东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为此扶植了很多新疆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团体,最有影响的是阿不杜力克木·阿巴索夫的“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1940年后,伊敏秘密回疆,并于1944年倚靠苏联的支持,在新疆发动了脱离中国的“伊宁事变“(中共称”三区革命”),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重建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三区革命”首领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包尔汉回忆说,“苏联方面大力援助了这个革命运动,使伊犁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一直扩大到塔城专区、阿山专区,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这就是所谓三区革命。它的影响还扩展到了南疆和西藏。
此后苏联仍试图控制新疆地区,国民革命军与“三区”军队隔玛纳斯河而武装对峙。包尔汉称,“……以后尽管国民党不断破坏和平条款,企图派国民党占领三区,但是由于苏联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坚决斗争,这一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个新疆才完全统一,三区军队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
苏联扶植的东突厥斯坦分离主义政权
东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国是苏联支持的在新疆北部的未获国际承认的短暂国家
- 位于新疆西部喀什噶尔的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是从1932年到1934年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后来苏联转而支持当时亲苏的军阀盛世才;[来源请求]
- 位于新疆北部伊犁(包括阿勒泰)的东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从1944年盛世才转而投奔蒋介石,镇压共产党,令斯大林非常恼火,由贝利亚亲自到阿拉木图坐镇,由苏联人彼得·罗曼诺维奇·阿列克山德洛夫带领苏联正规军潜入伊犁支持暴动,成立至1949年的政治体。
两次运动虽然都是由苏联策划的,但苏联始终没有正式承认。在1945年7月5日中苏会谈时,蒋介石指示会谈代表宋子文提出承认外蒙古独立,但条件是苏联承认国民政府对东北和新疆的主权,不支持共产党与新疆内部事务。斯大林表面上同意此条件,将所谓“东突厥斯坦”的领导人,从苏联潜回的艾力汗·吐列“请”入领事馆并秘密解回苏联,但是对分离主义势力和共产党的援助依然源源不断。
英国和印度的影响
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英国是主要的支持者之一。但不到三个月便垮台。
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英国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不十分热心。主要原因是因为担心在新疆成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后,发生连锁反应,引发英属印度的穆斯林聚居区的独立运动,影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英国人感兴趣的是插手西藏独立运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英国人才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发生兴趣,并和美国一同培训流亡土耳其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成员[来源请求]。印度独立后,也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有很大的兴趣[来源请求]。
日本的影响
日本也积极插手疆独运动。1931年9·18事件和哈密事件爆发后,日本公使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埃及的开罗分别会见了当地的泛突厥主义分子。日本驻埃及武官会见了土耳其流亡贵族穆罕默德·谢夫凯特,宣布日本军部支持在新疆成立一个独立的突厥斯坦国家。日本还在阿富汗、哈尔滨、新疆等地招纳属于中亚民族的白俄和苏联逃民,并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末代苏丹的弟弟阿布都·穆哈伊提阿比提搜罗到手,准备把他扶植为新疆未来的突厥斯坦傀儡国王[来源请求]。
同一时期,聚集在柏林的泛突厥主义份子们也和日本驻德国使馆武官不断往来。塔塔尔族人阿牙孜·依斯哈克在柏林出版的鞑靼文杂志《民族新路》(《Miliy Yol》)上不断发表文章,宣传东突厥斯坦独立。由日本驻法国大使馆资助,在巴黎的哈萨克族人木斯塔帕秋开耶夫也出版刊物《青年突厥斯坦》(《Yash Turkstan》)进行同样的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苏联将新疆三区交与中共军队。中共军队入疆,大败伊敏,伊敏再度流亡海外。同年8月27日,阿合提买江和阿巴索夫等人由伊宁经苏联领空飞往北平,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伊尔库茨克附近失事。
1954年,中共在新疆进行土地改革,不少田地被充公。阿不都依米提再建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与中共大战禾田,阿不都依米提战败。
在1960年代中苏决裂之后,中苏交恶,苏联又开始策动新疆地区的分裂活动。1962年5月,因为大跃进导致饥荒,伊宁市政府被民众严重破坏。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向民众大派苏侨证及开放边境,大量民众逃亡到苏联,不少都是“东突厥伊斯兰独立运动”的骨干。苏联又在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设立训练中心,从逃亡苏联的中国难民中培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特工,派遣他们回中国窃取情报、煽动分裂活动,并印刷宣传资料,设立维吾尔语的广播电台。直到1985年才将其撤消。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越战争爆发后,中苏关系极度紧张,驻扎在中苏边界西段的苏军曾经在中亚腹地进行过入侵新疆的大规模演习。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因为可以进行武斗及组织公社,东突厥人民革命党于是成立。1978年时,其基层组织已遍及整个新疆。后来,得到苏联支持,其领袖阿洪诺曾率领部队从喀什跑到中苏边境,企图立国,途中被捕。
1984年,胡耀邦采取怀柔政策,重建清真寺;规定30户人家可有1所清真寺(是1979年的6倍),亦准许民间办刊物及宗教学校。[来源请求]这段时间可算是新疆民族与汉人的蜜月期。
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泛突厥主义及泛伊斯兰主义高昂,加上对怀柔政策完全失望,有伊斯兰传教士甚至提出圣战。
1990年,巴仁起义。 位于土耳其的“世界伊斯兰统一者”宣布,要协助“东突厥伊斯兰独立运动”在新疆办学,并选择人才到土耳其留学。亦有1000名“东突厥伊斯兰独立运动”年青成员到阿富汗塔里班游击队中学习战争,亦有不少武器由阿富汗等地偷运入疆。
1992年,以土耳其退役将校力萨・别金为指导中心,在伊斯坦布尔举办“东突厥斯坦民族大会”。
1993年由新疆和田人买买提托乎提和阿不都热合曼在中国境外发起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其宗旨是在新疆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该组织于同年解散。曾在阿富汗基地组织受训,多次制造恐怖爆炸事件,前苏联解体后,此组织扩散入前苏联中亚地区国家,也多次制造爆炸事件,引起这些国家警惕,上海合作组织正是为了协作打击恐怖组织而成立的。因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关系密切,很多成员本身就是基地组织的成员,所以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被中国和美国认为是非法的恐怖组织。美国对其的这个定性在国内具有争论性,有学者评论美国此举主要是为博取中国支持它们的反恐战争,以及为了改善中美关系。
1996年买买提明·艾孜来提在土耳其建立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其宗旨是通过暴力恐怖手段,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
1996年6月,旅居德国的部分新疆籍人在德国慕尼黑市建立东突厥斯坦信息中心。同年11月,学生运动家多里坤·艾沙在慕尼黑市召开第一届“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
1997年艾山·买合苏木和阿不都卡德尔·亚甫泉再次发起东伊运。同年,该组织策划新疆乌鲁木齐公车爆炸案。 伊犁事件
2004年4月16日,“东突厥斯坦民族大会”与“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两个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市合并为新的单一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中文简称世维会)。
2005年9月29日,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以录像方式用维吾尔语向外宣布开始动用一切手段向中国政府发动武装战争。[3] 同年10月6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天山狮子队通过东突厥斯坦信息中心向BBC转交了一份 声明,正式向中国政府展开武装活动。
2006年11月,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热比娅·卡德尔被选为世维会第二届主席。
2008年新疆反政府示威发生。4月11日,中国公安部发现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策划在北京奥运期间发动暴力袭击,包括了对外国记者、游客、运动员进行绑架。[4]
2008年8月4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城市喀什遭遇恐怖袭击,喀什边防武警部队被两名维吾尔族男子用爆炸物等袭击,造成16人死亡、16人受伤。警方初步怀疑是东伊运所为。[5]
2008年8月10日凌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城市库车发生爆炸案,导致至少两人死亡,另有五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场击毙。爆炸案系不法分子乘出租车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工商管理所等处投掷自制爆炸物所致。五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场击毙,炸毁两辆警车。其间,两名公安民警和一名保安负伤。[6]
2009年7月5日,因6.26事件逾时得不到解决为导火索,乌鲁木齐事件爆发,3000维吾尔族人冲上街头,部分以游行为诱饵吸引警力,另外在小巷展开种族屠杀,屠杀平民不分男女老幼,连未戴头巾的维吾尔妇女也被袭击,[来源请求]造成184人死亡,其中汉族137人(男111人,女26人),维吾尔族46人(男45人,女1人),回族1人。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聚居了超过75%的汉人,7月7日数千名汉人开始上街抗议,情绪激动。中方指暴乱只是由热比娅策划,强调与民族、宗教等问题完全无关。
2011年7月18日,发生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暴力恐怖分子先后袭击了税务所和和田市纳尔巴格街派出所。在袭击税务所时造成2名税务所干部受伤。在袭击派出所时,暴力恐怖分子劫持人质6名,杀害1名联防队员(协警员),杀害2名在派出所办事的群众(当时也是人质,不包括在前述6名人质中),重伤2名无辜群众。暴力恐怖分子还在派出所楼顶升起写有“真主至上,以真主名义开始”的黑色圣战旗帜。
2011年7月30日,发生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中国政府的应对
2001年,911发生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被中国政府定义为恐怖主义运动。
一些西方媒体报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利用“反恐”的名义来镇压"新疆独立运动"(“疆独”),很多无辜的人遭到未经审判的酷刑折磨。中国政府也指称许多疆独人士参与策划与实施了多起在新疆的恐怖袭击事件,导致许多中国公民丧生。巴基斯坦政府曾协助中国政府逮捕或击毙了多名曾经到阿富汗接受基地组织训练的东突分子。此外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美军基地也关押了5名参与塔利班政权的疆独运动的人士,经美国政府同阿尔巴尼亚政府协商,这五人被遣送到阿尔巴尼亚,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且指出,这种双重标准将使美国现在进行的反恐战争无功而返,更加使得美国失去从911以来所获得的道德制高点。
国际社会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态度
2003年10月2日东伊运发起人之一艾山·买合苏木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一次反恐怖联合行动中被巴基斯坦军队击毙。 2009年7月14日,基地组织威胁要为死去的维吾尔人对中国报复,矛头直指北非五万名中国人。[7] 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和塔利班官员2010年3月1日证实,东突组织“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头目阿卜杜勒·哈克·阿尔-蒂尔基斯坦尼在巴基斯坦,被美军无人机发射的导弹击中身亡。
外部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